辦好張遠交代的事情,這一回衛青也能靜心的待在張府過幾天安生日子。
為了招待好衛青,王廚子每天換著花樣做菜,雖比不得張遠的手藝,但也能說的上是美味。
造紙的流程從砍竹、削青、拷白、落塘、斷料、再到浸坯差不多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序。
大漢有一種烹飪的器具與鼎相似,但卻無鼎足稱之為鑊,跟后世的大盆比較接近。
為了造紙,張遠派人直接去藍田縣買了八十個大鑊,都是鐵制的,銅制的不僅導熱不咋樣還貴。
在石灰液中浸泡過后的白坯料空置一兩天晾干之后就可以放到大鑊之中。
原本系統上要求的是能夠放數百捆的鑊,但張遠一時之間找不到那么大的,自己讓家中的工匠去做又來不及,最后也只能去買市面上最大的鑊。
一個鑊里面可以放個七八捆白坯料。
把所有的白坯料都放入到鑊中后,再加水把白坯料給完全覆蓋掉,封頂即可。
然后在鑊底直接架火開始燒,蒸煮鑊內的白坯料。
因為底下的火不能滅,張遠就派了十多個人四個時辰一輪換日夜不休的看管這些柴火。
這八十堆柴火形成了八十束煙氣,匯聚在一起隔著十多里外都能夠看得見。
藍田山那邊的鼎湖延壽宮的宮衛以為是藍田山著火,還派人前來看了一下,但是卻被他們的老上司衛青給打發了回去。
等到鑊內的白坯料全部被煮熟被取出來后,衛青也因為必須要回長安去離開了張府。
衛青走了之后,張遠則更沉心靜氣的開始研究造紙術,然后做起了監工的工作。
煮熟的竹料從鑊中取出來后,立即就被人放入到了清水塘中保持濕潤,本來放到清水塘的這些竹料是需要不斷地沖洗去除腐制,但是由于富貴他們修的水塘本就連通了溪流,只需要將一批批的竹料輪流放在入水口就行了。
這個過程足足持續了半個月之久,張遠見竹料沒有腐質,便讓人把沖洗干凈的竹料取出來重新捆扎在一起。
捆扎好了后,再把這些竹料放到石臼之中,舂打竹料,使之變成細末就好了。
然后再把細末料取出來均勻的掰碎,最后放入到紙槽之中。
紙槽其實也是一處池子,只不過是用黃土壘造的,而不是往地下挖出來的。
在沖洗竹料的時候,老趙帶著府里的男女老少一起制作紙簾,家中自己養有蠶自己編織紗布,然后拿木頭把紗布給釘上固定住,便成了紙簾。
許多仆婦還不知道張遠要做些什么,都在私底下議論,說拿這些紗布去做紙簾有些浪費。
張遠聽了聽也只是笑了笑沒有說些什么,只要底下的人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她們嘴碎一些就碎一些。
本來制紙是要去除粗筋,使最后制成的竹紙更加的光滑好看,但是張遠為了能夠順利成紙并沒有讓底下的人這么去做。
有粗筋在,可以讓那些化為漿液的細末料依附在周圍,其實更容易出紙,只是質量不好。
不過現在根本不是顧及質量的時候,這個時代只要造出來紙張,那就算是牛掰。
到了這時候,張遠沒有讓底下的人插手,反倒是讓他們都在邊上看著。
張遠自己拿著紙簾,放入到紙槽之中,把漿液蕩漾依附在紙簾之上,然后慢慢的晃動使在紙簾上的漿液變得均勻。
然后將紙簾向前傾斜,使多余的漿液跟殘留的纖維流出去,最后紙簾上面沉淀下來的便是一層紙漿模,最后把紙簾從紙槽中取出來把依附在上面的紙漿模反扣在紙架上晾干。
完整的動作演示完了之后,張遠才開始讓他們一個個的上手。
然后在一邊指導,有動作不規范的地方直接當場就提出來,然后讓他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