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雙方的沖突持續大半個月,但守衛行星的艦隊只出動了一次,返回行星之后就再也沒動過地方。
不是不想動,而是敵人更加小心,沒敢再露破綻,不給禾州軍機會。
直到敵軍逼近行星,守衛艦隊才又一次與敵軍對陣。
禾州軍并沒有將守衛艦隊集中在一起,而是有意分散戰艦,不斷繞著行星公轉。
從表面上看,這樣做一是能為行得方位的保護,避免出現防御漏洞;二是能節省燃料,延長艦隊的滯空時間——反重力引擎也是耗能大戶,非戰時沒必要長時間開啟,否則不等敵軍打過來,各艦就先耗盡了燃料,等敵軍來了,這仗是打還是不打?
雖然禾州軍在天石星有完善的后勤體系,不過戰時補給不是件好事,就算事先安排妥當,沒暴露后勤系統的根腳,敵人也能根據補給頻率和間隔了解禾州軍的自給能力,所以必須想辦法減少補給次數,避免暴露戰艦的重要數據。
敵軍逼近行星的時候,守在這里的一千多艘禾州艦背靠行星,側面是戰場遺址,做好了萬準備。
敵人依然占有數量優勢,毫不猶豫地選擇正面進攻。
人類的單艦綜合作戰能力遠超敵艦,小規模艦隊對抗也是人類占優,戰術越是復雜,小規模對抗的幾率就越高,局勢對敵軍而言就越是不利。
正面進攻能最大限度發揮敵軍的數量優勢,最大限度集中敵軍的火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人類的單艦作戰優勢,所以正面進攻就成了敵人的必然選擇。
盡管數量不如敵軍,可守衛艦隊半點退縮的跡象都沒有,所有戰艦保持陣形緩緩上升,與敵軍隔空對峙。
按說敵軍應該主動進攻,可守衛艦隊側面就是一處廢墟,那里面肯定藏著一支充當奇兵的人類艦隊,這個時候進攻,等于主動把肥肉送到禾州軍的嘴邊。
敵軍指揮官的腦子沒那么蠢,于是敵軍及時停步,并且向遠離遺址的方向運動,試圖將禾州軍從遺址旁引走。
守衛艦隊若是繼續留在原位,那么敵軍就會避開禾州軍,從側面轟炸天石星;若是放棄固守,側翼就會失去遺址的保護,這支艦隊的結局就不好說了。
似是迫于無奈,守衛艦隊只能隨著敵軍移動,始終擋在敵軍與行星之間。
天石星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荒星,就算讓敵人可勁兒轟也沒什么損失,只是這地方承擔著掩護禾州的任務,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暴露。
不過那都是老黃歷了,星禾已經開始醞釀反擊,此次入侵應該是敵人最后一次進攻天石星,從今以后,敵人就再也沒有摸到天石星的機會,即使讓敵人知道真相也沒什么大不了。
星禾心里還隱隱有些期待,如果敵人知道連續十八次的目標一直都是冒牌貨,臉上的表情想必很精彩。
假如敵人有表情的話。
敵人非常謹慎,守衛艦隊離開遺址后并未立即進攻,而是繼續拉開距離,直到確信安,這才突然發起進攻。
這時守衛艦隊還在敵艦射程之外,可敵人根本顧不上那么多,數不清的焰彈暴雨般落下,狠狠砸向守衛艦隊。
然而令人驚訝的一幕出現了,被焰彈命中的禾州艦不是穿孔就是漏氣,沒多一會兒就損失了一多半兒。
敵人徹底懵了,這批人類戰艦明明出動過一次,怎么就變成模型了?
他們哪里知道,禾州軍早就有所準備,守衛艦隊繞著行星轉了那么多圈可不是白轉的,只要避開了敵軍的視線,就有一批戰艦換成模型,而且還是有動力、能飛行的高級模型。
以模型吸引敵人的注意力,而真正的艦隊早就藏進了包裹天石星的息“外皮”之下。
敵軍火力落空的一瞬間,數以千講的禾州艦沖出天石星,藍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