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沒在鏢局的隊伍里,而是跟在后面,拉開一定的距離。這是事先商量好的,是為了相互策應。 誠信鏢局幾乎全員出動,平日里總是留守的傅生,這一次也出現在走鏢的隊伍里。 秦月等六人裝扮成經商之人,除了一人一騎外,他們帶了一掛馬車,車上拉著幾個人旅程常用的東西。譚五留下的那個大包袱是在其中的。從商州回來,慧雨給秦月帶得沒有用完的驗毒的藥,秦月自然是帶在身上的。
從京城到歸綏,路途不算遠,近一千二百里。這時,名震天下的殺虎口是必經之地。從京城到殺虎口,對誠信鏢局來說屬輕車熟路,可謂常來常往。京城到殺虎口有官道,一路設有驛站,這一行人雖不能和李如剛那樣住驛站,但有驛站地方一般都有車馬店,他們基本上是根據驛站的設置規劃行程。說是官道,其實路并不好走,九百三十里路,走了十一天。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是明長城北部的關口之一。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殺虎口和右玉城做為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場戰爭,成為戰爭史上的典范。
守軍在左右無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守右玉城,長達8個月的時間。
這場戰爭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愛的妾,她與辛愛部下的一個頭目鬼混,被發現后慌忙投奔了明朝,當時的大同總督楊順,為請功邀賞,將其送進京城。辛愛為此率部進攻殺虎口,然后包圍了右玉城。
在蒙古兵多次強攻下,右玉城軍民浴血奮戰,右玉守將在作戰中陣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將,自愿擔任了右玉保衛戰的指揮。他在此異常困難的情況下,除打退敵方進攻之外,還多次抓住有利戰機,偷襲敵營。從九月堅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雖未被攻克,但城內軍民幾乎已絕炊斷糧,可充饑的牛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候,明廷派兵部尚書楊博親率大軍來解右玉之圍。蒙古兵見右玉城實難攻下,而明朝援軍將至,便自動解除了對右玉城的包圍,從殺虎口撤出長城。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
清初,戰爭使北方長城以內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陜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
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群體。
加之清朝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興寺廟,大量招徠山西、陜西、河北工匠和農民。
明末,遭林丹汗兵禍,丁口銳減的土默特首領小順義王為補充丁口和蘇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納丁編佐,以補足30個蘇木150戶丁口為1個蘇木的缺額,山、陜流民紛紛前來加入蒙籍。
隨著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破產農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很多年內延續不斷。
無論背景如何,走西口為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殺虎口是由殺胡口改名而來,殺胡顧名思義,從殺胡口變為殺虎口本身就標志著民族和解。
殺虎口也是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里。
對于誠信鏢局,像殺虎口這樣的地方,是有他們經常落腳的地方,這一次也不例外。 秦月幾個人沒和鏢局住到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