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脈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等高度的山、低的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
太行山色,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姿百態的山石,集雄、奇、險、幽、秀、美于一體。那像老鷹一樣的山,像蠟燭一樣的山,像手掌一樣的山,像壁虎樣子的山……真是多彩極了。山路彎彎曲曲,還有很多清澈的泉水不時地從山間涌出,涓涓細流,簾簾飛瀑。
山道旁杜鵑齊放,嬌嫩的粉、莊嚴肅穆的白、鐘形的、漏斗狀的,在那里搔首弄姿。
有時會看到出沒的動物。看到一兩只可愛的小雪兔在圍著大樹玩耍,看到一只身材苗條的鹿在喝水,看到美麗的孔雀在對著河面欣賞自己那美麗的倒影,看到一只猴子在樹枝上打秋千,有時,還會看到一只狂奔的羚羊突然出現,然后又突然間消失在了樹叢中。
長貴和小梅,顯然也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不住的發出贊嘆之聲。
“太行山的地貌是獨一無二的,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譚五也被周圍的景色所陶醉。
“我們怎會知道,譚五爺,這是為什么呢?”小梅問。
“我看過一本書這樣寫著,說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資源。以后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后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太行山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漸形成。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巖、含鐵硅質巖及碳酸鹽地層,受五臺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并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巖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巖化的結晶基底巖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后,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并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臺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并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于是,譚五講起了太行山的前世今生。
或許,秦月的收獲會更大些。
她想起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話:
旅行,可以為平凡的生活加些色彩,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產生膩煩的情緒。這時,不妨出去走走。旅行,是看清世界的一個最直接的途徑。對外邊的世界,我們可以聽故事,可以看繪畫,但這都不如親自觸碰它。
當你被三月的陽光吻過臉頰,被湖畔的微風撩起長發,你才會真正感受到世界的美。
旅行,是一種熱愛,像是一種執念,更像是一種癮,你不去,它便呼喚你,召喚你,直到你尋蹤而至。因為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再做了。
因為旅行,是一種沖動。這種沖動之下是一顆不肯被平凡生活困住的心,不畏顛沛流離,去收獲最美的風景。
只有走出去,見到了生活的無數種可能,才能更加清楚的看到內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讓漫漫的人生長河因此變得豐富而有趣。
用雙腳走遍陌生,用雙眼看遍人生,用心感受發現世界的奧秘。旅途中總會見到形形色色的人,遇見形形色色的風景,每一處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沒有一秒會有同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