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騎兵,除了騎兵和步陣之外,還有陷騎之法!
《翠微先生北征錄》中記錄的陷騎六法,徐佑在全盤吸收后又進行二次創作,去蕪存菁,更加致命!
其一為伏槍,用火煉竹槍斜埋成列埋在地中,用竹圈束住槍頭,上面覆蓋茅草隱蔽,挽槍竹圈上系有提頭索,當提頭索被馬踏中后拽去挽槍竹圈,竹槍彈起林立,起地三尺,賊馬無不中傷。
這么短的距離,呼吸可至,魏騎甚至來不及射箭,直接拔出了騎槍,上身低伏,后背的傍牌可以擋住從天而落的箭矢,冷風灌入耳朵,幾乎聽不到別的聲音,只能看著敵人的臉從虛無到逐漸的清晰。
還有一百二十米!
嘶!
胯下的駿馬突然失蹄,地上彈起成排連片的竹槍,噗嗤噗嗤的刺入馬腹,數百名騎士由于慣性凌空飛起,又翻轉著往前方落下,就算沒摔死也得重傷。
然而撤退已經來不及了,速度到達了頂峰,這時候強行轉向只能死得更快,尉遲信面對危機顯得異常冷靜,楚軍未時方抵達戰場,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在后方布置陷阱,這伏槍陣應該是雙方之間僅有的阻礙了。
越過去,還在慌亂的島夷們就是馬蹄下哀哭的亡魂!
可是,誰能想到,前方是坑!
真的坑!
伏槍被最前面的倒霉蛋們砸成了碎竹子,構不成太大的威脅,緊跟在后的北魏騎士們展現了精湛的控馬技巧,雙腳猛夾馬腹,凌空躍起,堪堪飛過伏槍陣的范圍。
人如虎,馬如龍,
完美落地!
然后,人仰馬翻,場景重現。
伏槍陣的后面,全是密密麻麻的馬筒。
何謂馬筒,在地上挖深一尺、闊三寸的陷坑,內置攢錐,當馬蹄被陷,則以攢錐刺傷其蹄踵。
這是陷騎法之二。
楚軍陣內鼓聲大作!
那看似亂成無頭蒼蠅的后軍預備隊聽到鼓聲,以匪夷所思的高效率重新排列成改良自戰國孫臏的云陣,一伏二蹲三站立,每人手持著黑色涂裝的萬鈞弩,在陽光下反射著冰冷的金屬潤澤,又如同惡龍張開的雙目,盯著眼前的獵物,讓人不寒而栗。
乍一看,這云陣蜿蜒橫斷,正面拉開千余步,似乎沒什么章法,實則將火力線堆到最大,且有足夠的縱深和夾角,再用三段擊保證火力不間斷輸出。
所以兵法云陷騎者無出于弩!
可是想要做到如此的行云流水,沒有戰前千錘百煉的殘酷訓練,沒有后世科學有效的列陣方法,沒有形成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的本能,再精銳的部曲也很難在爆發混亂之后凝聚成陣。
說句不好聽的,一旦亂起,人心惶惶,屯長找不到什長,什長找不到伍長,伍長找不到自家的士卒,喊破了嗓子別人也聽不見,怎么可能短時間內準確無誤的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尉遲信終于色變!
隨著赤紅色的令旗揮動,萬鈞連弩那冷酷的機括滑動聲吹響了收割果實的號角,仿佛無數兇猛的巨獸呼嘯而出,剎那間遮蔽了天地間的視野,狠狠的和那些奔騰的駿馬迎面撞擊,破甲箭以無比強大的殺傷力,洞穿了所有人的甲胄,噴射的血柱染紅了翻騰的塵煙,肉眼可見的,從來耀武揚威的騎兵組成的鋒矢陣,頭和兩翼被打的凹陷了進去,像是無頭的大雁,發出無助的哀鳴。
“撤!”
哪怕心在滴血,滿腔郁憤,尉遲信也只能面對現實,率領尚存的八百多騎脫離了戰場,倉皇東遁。
明敬手里沒有騎兵,根本無力追趕,目送尉遲信遠去,臉上并無勝敵的笑意。
他的任務是攻陷蘆莊大營,然而鏖戰半日,始終無法得手。眼看著天色漸暗,地處平原,無險可守,若敵人趁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