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般八股文是百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 八股文更是專講形式、沒有內容,度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回格式里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又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答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組成部分。
這場考的是八股文中改的四書,由于要加題,所以四書和五言八韻詩就合在一起考了。題都不難,不過其中一個題讓他有點猶豫難以下筆,題為“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蓋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
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歷,只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于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
回乎,人有積生平之得力,終不自明,而必俟其人發之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秘矣。
解其意不懂其神方才是最難的。蘇言仔細斟酌了許久,又用了草紙臨摹出了不少的答案后,方才下筆提字道;其一,破題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與爾。凡破題無論圣賢與何人之名,均須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顏淵。
其二,承題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題諸人直稱名號,故稱顏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
其三,起講十句,多少句數并無定法,可以任意伸縮。起處用若曰、意謂、且夫、今夫、嘗思等字皆可。“故特謂之曰”下,入孔子口氣對顏淵說,“畢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轉合,總籠全題,層次分明,起講以后,皆是孔子口氣。
其四;只用“回乎”二字領起,以無上文,故直接入題。孔子對于弟子一律呼名,顏子名回,字子淵,所以不曰淵而曰回。“回乎”下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數多少無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長,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題前我爾字盤旋,輕逗用舍行藏而不實作。
此為后二比,實力發揮,用題“惟我與爾”末句,總起用舍行藏全題,氣勢舒達,意無余蘊,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長。若中比較短,則后比之文,盡情馳騁,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還有史論5篇,一、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藩鎮)
二、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平戎)
三、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變法)
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于私第見客論。(舉賢)
五、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以夷制夷)。等五大試題。
這已經不只是普通的應用文寫作,該算腦筋活靈運轉的文綜了,只讀死書的人很難過關。更難的是敘述與創新。
就像是前幾年出的其中一道試題,永平十八年間漢明帝駕崩年份的漢明帝擬一道詔書,號召群臣表忠心。”
這已經不只是普通的應用文寫作,該算文綜了,只讀死書的人很難過關。
誥文里的遣詞用句,既得把安史之亂的責任落實到先皇頭上,又得保持皇家體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現在的她得如何委婉地表達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爛攤子所以我得委派一個人幫著擦屁股——如何曲筆,如何粉飾,如何正面地表達一件負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處,揣摩透了,可以妙用無窮。
這句話是想代表能考出來的,都是人精。怪不得外傳今年試題難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