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的淘汰并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圈內圈外,包括他自己都輕易接受被淘汰的事實,沒辦法,從各方面來說,他都是被淘汰的唯一人選。
首先從大眾角度來說,王宇沒有太多亮眼表現,演唱風格既不勁爆,技巧方面也不算突出,就連才華方面也不能勝人一籌。
在節目之中,別說跟第一級的李炫、秦楓相比。跟鄧小棋,黃姍相比他都有所不如。
在大眾眼中,他算是剩下的五組歌手中比較弱的一個。
稍微算一下,如果王宇沒有被淘汰,將會有三位首發出場的歌手進入總決賽。
而總決賽跟平常比賽不一樣,只有五組歌手進行比拼,
常規賽選出四組,復活賽選出一組,而如果常規賽四組歌手中有三組首發歌手,意味著首發歌手占據總決賽人數的一般還要多。
換句話來說,只要是首發歌手,就有超過一般的幾率進入總決賽,如果節目組傳遞出這個信號,對下一季節目絕對不是好事。
最簡單一個道理,為了爭奪首發出場資格,很多歌手絕對會各展手段。也許看起來對節目組有好處,實際上呢?
沒有一位知名歌手是簡單人物,名氣越高背后的力量越復雜,他們要是按照正常規則行事,節目組還能處理。
他們如果用其他手段,節目組根本就處理不了。
比如說他們直接找到電視臺高層,節目組要不要答應。
答應之后,在節目進行中要如何處理跟他們的關系,表現不好要不要將他們淘汰。
有人開頭之后,其他歌手很容易就會模仿,到時候,節目組就休想按照心意挑選歌手,只會被歌手牽著鼻子走。
如此一來,節目組對節目就別想有話語權。
更極端一點,節目組沒有足夠公平的條件,也很難吸引到大牌歌手。
大牌歌手又不傻,干嘛要被有背景的新人踩著上位,最后節目將會毀于一旦。
想要避免最壞的結果出現,節目組就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
比如說總決賽的比例控制,首發出場歌手占據一定比例,補位歌手占據一定比例,踢館歌手占據一定比例,差距不能太大,否則就會失衡。
打造一檔可以長久存在的節目沒有那么簡單,圈內圈外都要盡量做到公平。
圈內公平其實很簡單,無論大牌小牌一視同仁,都有選歌權,排練權,彩排時間權等等,保證節目內公平之后才是追求圈外公平。
只有圈外公平,大家才會在節目組制定的規則內博弈,節目組才能掌握先機。
一旦出現規則破壞者,對節目的負面影響會超乎尋常,甚至,讓節目毀于一旦。
摧毀一檔節目之后,對于明星其實沒有太大影響,擁有人氣之后,他們不愁邀約,只剩下節目組欲哭無淚。
所以節目組如何在節目之內跟明星博弈,節目掌控者如何在節目外跟明星博弈,永遠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洪易是一位成熟的節目制作人,而且節目也走過了三季,每一次的賽制改革,某些人必然會成為犧牲品。
前面的張穎,現在的王宇,都是規則允許的犧牲品而已。
王宇對淘汰沒有異議,其他人自然也不會有,所有人都很輕易的接受事實。
在鏡頭面前感謝一番之后,一群人各自散開。
有人要趕飛機去下一個城市工作,有人喬裝打扮到某些場所尋開心,還有人返回房間休息。
鏡頭看不到的地方,他們身上的光鮮亮麗漸漸消退,恢復到本來色彩。
至于秦楓,回到家后洗漱一番,便躺在床上休息。
………
時間飛快,不知不覺,已然到11月19日,《我是歌手》復活賽最后一場,經過兩場pk,李建拿到了最后一張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