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省城,她和周虎青兩個先是考進了鄰省的一個工廠,后來趙況用了許多關系方才將兩人從鄰省調回省城,趙芳頂了趙東升的職,周虎青則是在街道的豆腐店。
他們剛來的時候沒有分到住房,趙東升還是非常憐惜自家閨女的,周家又沒在省城,周虎青跟著趙芳回省城讓他們在原來趙芳的房間住了下來。
只是廠里的房子也緊張,一家子到省城三年了,依然沒有分到住房。
他們兩個的工資都不高,除了要養三歲的周錦小朋友,還要養周虎青遠在縣城的老父親和老母親,因為周虎青是周家的獨生子。
這個年代的獨生子很少,周虎青還是周家老兩口的老來子。
周母當年前面幾個都沒養住,到了生周虎青的時候已經有三十多歲了,所以老兩口的歲數比趙東升和楊秀娥都要大,已經六十好幾了。
周父已經退休了,而周母沒有工作,兩個人只能考周父的微薄退休金度日。
周母的身體還不好,時不時就要吃藥打針的,還沒有報銷,日子過得很拮據。
周虎青的工資不高,只能是寄一半回家,另外一半就交給趙芳。
趙芳交十五塊錢給楊秀娥作為他們一家三口的伙食費,其他的錢還要給周錦交幼兒園的托兒費,還有一家三口的衣服和別的挑費,可以說兩口子屬于月光族。
這人和人之間如果離得遠,可能還覺得親香,住在一個屋檐下就難免會有磕碰。
黃福玉人原來還挺好的,就是那個時候趙東升那樣貼補曲長歌,她也沒多說什么,也許是剛嫁進來不敢多說。
再說了,后來趙況和曲長歌兩個寄回來的東西也好,送過來的東西也好,早早就超過當年趙東升補貼的,只有他們跟著享福的份兒。
可是自從趙芳頂了趙東升的職,又一家子搬進來,趙東升和楊秀娥兩個對閨女一家子關懷備至,她就有些吃味兒了。
主要還是老思想作祟,覺得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居然還帶著一家子住在娘家不算,每個月只交那么點錢,公公婆婆還時不時地給周錦買這買那的。
回去跟自己娘家媽一說,娘家媽也覺得虧得慌,怕閨女一家子將來得不著啥不算,還得養兩老的老。
這不就是火上澆油,黃福玉這心火更旺了。
她不敢直著跟兩老對上,可經常跟趙崢吵架,鬧得家里有些不得安生。
趙東升也是看著大兒媳這么些年對他們都不錯,不知道現在日子好些了,她倒開始鬧騰。
還是趙芳心里有數,知道這是嫂子不愿意自己一家子住在這里了。
她有心想搬走,可廠里的房子她還沒輪著,想在外面租房住,自己兩口子這點工資哪里夠,心里就是知道也不敢搬走。
趙況是個聰明人,不想家里因為這事兒就出亂子。
只是讓趙芳一家子住到他們那邊也是不現實的,最主要是秘境不能讓人發現,這長期住在一起就不好說了。
所以他就想著自己兩口子反正東西多,跟曲長歌商量了一下,每個月就多送四十斤大米和十斤肉過來,也算是幫著妹妹補貼一下家里。
而且,他是大張旗鼓地拿著東西當著家里所有人說這是當妹妹交的伙食費,這讓黃福玉也不敢再鬧了,畢竟家里還真是離不開趙況的補貼。
因為趙況的補貼,她每次回娘家的東西都要比別的姐妹好,這也是她得意所在。
趙芳原來還喜歡大嫂子,如今看來二嫂子比大嫂子好得多了。
所以每次二哥一家要回來的時候,她都會和周虎青一起帶著周錦在院子里等著。
“二哥二嫂,你們來了!”趙芳抱著周錦迎了上來。
曲長歌也笑著跟趙芳打招呼“嗯,來了,你們這兩周還行?”
趙芳點頭“嗯,還是老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