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時候,二十三歲的吳道有多個選擇,他最初的打算是考北京或者上海的研究生,但吳家非常貧窮,吳陽和李梅更希望他早點參加工作,好分擔家庭負擔,為吳家做貢獻。吳道非常了解家里的狀況,盡管他上大學時每天都非常節儉,但單是他大學四年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就足以將吳家掏空,家里無力再供他讀研究生,他能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參加工作,而且吳家所有人都認為他應該這么做。
那時候大學生數量還很少,依然是“天之驕子”,找工作并不困難,吳道可以留在城市里找個工作,也可以返回老家,等待政府分配,進入當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輕松而穩定,絕大多數畢業生都選擇了這兩條路,但他想走的卻不是這兩條路,而是報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到西北地區去支教,為貧困地區做一點貢獻,也看一看藍天、白云、沙漠、草原構成的廣闊世界。報名西部計劃,需要家長的同意,吳陽和李梅堅決反對他去西部,去西部支教的愿望就此擱淺。去不成西部,吳道就想留在城市里工作,去省城濟州或者留在毛城,再不濟,去齊城縣所在的方州也行。
吳道讀高中的時候,他的姑父楊成志就已經當上了楊家莊的村主任。雖然在偌大的中國,縣處級干部不過才是個芝麻小官,村主任連一粒灰塵都算不上,但在吳家人的眼里,楊成志是一個大人物,因為他是親戚朋友中唯一一個當官的人。吳道畢業之前,吳陽和李梅讓楊成志打聽了當年齊城縣的大學畢業生分配政策。楊成志打聽到,畢業生都會分到政府機關、學校和醫院里上班,吳道是非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十之會分到政府機關,而且那個專業的人才是很多單位都很緊缺的。
吳家幾代都是農民,從來就沒有出過一個在政府里上班的人,連村委會委員也從來沒有人當選過,所以吳家的長輩對于政府有著本能的敬畏,一進入政府大門腿就打哆嗦,不論什么級別的政府,只要是在里面上班的人,哪怕是開車的司機、做飯的廚師、看大門的門衛,他們都認為是當官的,是當官的就不好惹,不敢有絲毫怠慢。吳陽和李梅覺得,如果吳道能去政府里上班,那是一條再好不過的路,留在城市里上班,好是好,可是一個人在外地上班,一個親人都沒有,怎么能放心得下?楊成志籌劃著將來要更進一步,當楊家莊的村支部書記,他也想,如果吳道真去了政府機關上班,說不定還能幫上他的忙,也就勸說吳陽和李梅,一定要讓吳道回齊城縣工作。至于吳道的爺爺吳河,他的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吳道回齊城縣工作,那樣吳家就是三代同堂,他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吳道不回齊城縣,而是在城市里工作,城市越大越好,最好是北京,那樣他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孫子有本事,大學畢業去北京上班了,北京那可是首都,是以前待的地方,一般人可去不了。”所以,在吳道畢業之后到哪里工作的問題上,他沒有發表實質性意見,只是跟著說“回來也行。”
在家人的一致下,吳道只得又放棄了留在城市里的念頭,回到了老家齊城縣。在縣人事局報到以后不久,他就被告知分配到了河城鎮政府工作,之后去拿了介紹信。
河城鎮是齊城縣城區所在地,鎮政府在城邊上,與縣政府相隔不到兩公里。無論是從單位的重要程度,還是地理位置來說,河城鎮政府在整個齊城縣所有機關里,都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單位。因而,吳家人對這個結果是非常滿意的。
得知吳道被分配到河城鎮政府工作之后,吳家最高興的是吳道的爺爺吳河,那一年他七十三歲。兩年前吳道的奶奶楊秀秀因病去世,雖然楊秀秀脾氣不好,一輩子管著吳河,讓他很不自在,甚至有些憋屈,但她真的不在了,他反而覺得生活沒有了動力。而且楊秀秀的去世也直接提醒了吳河,他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