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粘土制的,臨用時用水浸濕,這就是當時稱封泥。
到了隋唐以后,社會的進步有人研制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朱砂于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朱砂,之后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買這種東西送人,好像不好吧?”黃琦飛看向趙天明,雖然也是文房寶物,但總感覺太低端了點。
攤主一聽,得!這子什么都不懂,加上還是送人的,最好坑就是這種人。
“合適!合適呀!怎么會不合適?現在,古代遺留下來的好印泥已經極其稀少。而且,它紅色,代表著喜喜慶慶,送人最好不過。另外,價格也很公道。”攤主連忙道。
他跟兩個年輕人吹噓,這可是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
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并非是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書畫印泥其特點是色澤沉著、穩定細膩、干濕適宜、落紙沾而不滲,印跡富有立體感。這是一般印泥根本達不到的藝術效果。反之只能稱之為印色,不可用作用金石書畫。
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后,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
而朱砂印泥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是漂制朱砂時沉淀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朱砂,制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
“拿來送人不大好,但價格合適的話,自己玩就不錯。”趙天明道,然后詢問攤主,什么價格。
他沒想到,自己隨手一拿的物品,竟然還是一件寶物。
印泥的保存忌用紫砂磁器,因其能吸收油份,容易使印泥干燥。也不可使用鋼、銅、鐵等金屬盒存放,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日久會變黑。貯藏印泥最用瓷缸或玉盒,且應置于蔭涼處。
趙天明看中的,并非印泥,而是裝著印泥的瓷盒。
“我這印泥,可是清朝遺留下來的寶物,少于一千就不用談了。”攤主好像很有底氣一樣。
趙天明撇了撇嘴,每個攤主都是這種套路,黃婆賣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