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什么大路貨色,也是很珍貴的,而且,這還是一幅彩繪。雖然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顏料有些褪色了,卻絲毫不減其價值。
林椿,南宋錢塘人,生卒年不詳,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繪畫師法趙昌,工畫花鳥、草蟲、果品。
其畫傅色輕淡,深得寫生之妙,極富生趣,所作花鳥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濃淡,層層暈染陰陽向背,飽滿瑩潤輕勻透明,四實爛漫,鳥雀偷窺,驚飛欲起,栩栩如生。尤其是小幅畫,筆觸工細,布色鮮明,靜中寓動,生機盎然。
海棠無香,本為世間一遺憾,然而,作者附上豐富的聯想,畫卷上,描繪幾只翩翩花蝶,縈繞其上,仿佛那盛放的鮮艷海棠,有香氣縈繞,頗為有趣。
“海棠香?這個,有點‘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味道呀!”軍爺看過之后,說了一句。
“踏花歸去馬蹄香”這個典故,趙天明和顧家華自然都聽說過,說是宋朝畫院招生考試,以此為命題,要求學生作畫。
而最后評卷,最佳的那幅畫,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考生畫的是,在一匹奔騰的駿馬上,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不過,這個典故和這幅畫卻并不太相符,因為,畫卷中的海棠,畫的極為傳神生動、工整細致,以鉛白、胭脂設色,清麗明艷,直接表現出來,并不像典故中的隱去鮮花,以蝴蝶做引。
然而,畫卷中的海棠畫得越好、開放的越燦爛,人們欣賞畫卷時,越加的為“海棠無香”這一事實而遺憾嘆息,而不是沉醉于虛無的海棠香氣彌漫之中。想必,這也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他并不是補上“海棠無香”這一遺憾,而是把這種遺憾,無限放大。
世間又哪來那么多兩其美?有得必有失,所以,人們才常說,缺陷也是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