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賣到上千塊啊?那也不便宜了!”
“你沒聽說嗎?是要保存完好品相好的才值錢,這些東西放在家里,掛在門上或者墻上都沒管過,能好才怪了。”
“那還是算了吧!我不賣了,還是自己留著。”
那個婦女想了想說道,幾百塊錢,也就聞幾頓肉香,還不如自己留著,風水這種東西很難說的,還是不動為妙,說不定她家就靠此出個人才,魚躍龍門、榮華富貴。
有些東西,不管信不信,都當存敬畏之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錢幣一直具有風水的功能,古代民間一直有用古錢幣驅邪的習俗。
在風水學中,將五帝錢認為是一種可以匯聚八方財氣和帶來好運的一種吉祥物件,尤其是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帝王,匯聚了天地之間的靈氣,被民間廣泛所認可。
除了趙天明之前說的小五帝錢,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連續帝王發行的通寶,這五種通寶都是黃銅做的。
此外還有一種青銅做的大五帝錢,即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
它們所對應的的五位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是華夏歷史上看成雄才偉略、創立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廢黜了各諸侯國流通的各種錢幣,將戰國時期秦國流通的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確立為國統一流通的錢幣形態,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圓形方孔銅錢作為定制在國范圍內流通,應歸功于秦始皇統一國政權以及統一國的貨幣制度。
直到漢武帝鑄五銖錢后,半兩錢才正式廢除,但圓形方孔的銅幣式樣一直流傳下來,直至清末,俗稱“孔方兄”。
漢武帝從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年開始,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并于于元鼎二年改為中央政府統一鑄錢。
五銖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先后有十多個王朝政權、二十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
從元狩五銖直至唐朝隋五銖廢除,五銖錢歷經了滄桑720年,才退出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開元通寶,錢幣自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通寶才作為標準模板和貨幣單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近三百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唐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
“開元”,意指開辟新紀元;“通寶”,意指通行寶貨。唐高祖武德四年,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宋元通寶為宋開國錢,是宋代的第一種鑄錢,鑄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錢文順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
宋元通寶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鑄工精整,深厚淳樸。
平常看古裝電視所說的一貫錢,就是宋朝才開始出現的叫法,所有歷史背景在宋朝之前出現這種叫法的電視劇,都是不嚴謹的。
一貫錢就是一千枚銅錢,相當于一兩銀子,現在一些歷史學家,就是通過這樣的換算以及一些其它因素,推算出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的。
明初推行紙鈔為主的貨幣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寶鈔,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