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設備情況來看,各種車床、刨床、銑床完是現代化中型兵工廠的水平,甚至還有兩臺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一臺臥式一臺龍門式;五軸聯動銑床和大型鏜銑床各一臺。
“可惜子彈和炮彈還造不出來,鋼材也只有一萬多噸,否則給你造出機槍大炮都沒問題啊。”曹嘉文自信的說道。
“子彈炮彈造不出?主要障礙是什么?”林嘯惑然問道。
“現在這個時代,無煙火藥造不出啊,世界用的可都是黑火藥。”
曹嘉文遺憾的應道。
“無煙火藥?硝酸甘油?”精通槍械的林嘯馬上反應過來。
“對呀,貨柜里倒是找到了一些成品,可數量不多,舍不得用,還是得想辦法自己生產才行啊,要造出這東西,倒不是沒辦法,不過那得看老周的了。”
曹嘉文望著防城鎮方向說道“老周這幾天也沒閑著,正帶人在防城江上游考察水電站大壩地址和他的化工廠、煉鋼廠的地址呢。”
“水電站?是嗎?那真是太好了,要是水電站建成,那咱們這兒就可以建成世界第一個工業中心了吧?”林嘯喜出望外道。
“那可不,靠陸豐輪上的柴油發電機可不是長久之計,那幾萬噸柴油才能頂多久啊。”
“那……老曹,依你看目前最合適的槍支應該造哪種?”
“目前來看,既然只能用黑火藥,那就生產一點燧發槍吧,那玩意結構簡單,咱們的槍管用的可是特種鋼,加上咱們的加工精度,保證比現有最先進的燧發槍打得都遠。”
燧發槍林嘯是知道的,那仍然是一種前膛槍,發射程序繁瑣,每二三分鐘才能擊發一次,不過比明軍眼下普遍采用的火繩槍要先進不少了。
林嘯見識了清軍和明軍大規模裝備的火繩槍,這種槍連扳機都沒有,就是瞄準后用火繩塞進火門點燃火藥,然后擊發槍膛內的鉛丸,不僅射程只有一百來米,還毫無準頭可言,臨陣時靠大量火槍兵列陣齊發,靠密集的火力造成面殺傷,這種戰法是佛郎機人傳入中國的,俗稱“排槍戰術”,此后在歐洲流行了兩百多年,直到使用定裝藥的后膛槍問世才又發明了新的戰術。
由于需要帶著一根長長的火繩,不僅下雨天無法作戰,就算是晴天,野外作戰也很不方便,法軍曾譏諷道“帶著一英里長的火繩,打一天的仗。”
而燧發槍不需要火繩,只需在火門后安裝一個帶有燧石的擊錘,火門上方再安裝一塊砧鐵,擊發時,一扣扳機,擊錘下壓撞擊砧鐵發出火花,便可點燃火門內的火藥,射手就可以從容瞄準,大大增加了準確度。
“那么炮呢?”林嘯繼續問道。
“由于炮彈問題,也造前膛炮好了,結構就和紅夷大炮一樣,光憑咱們的鋼材水平,就可以秒殺一切同類型的火炮了。”
正琢磨一套機床的孫雷走了過來,接話道。
紅夷大炮,也是來自于佛郎機人,由于鑄鐵水平不行,原先大明使用的各型火炮要么輕便卻射程太近,要么射程稍遠卻炮身笨重。自從紅夷大炮傳入中國,其足以達到二三里遠的射程使得明軍十分喜愛,于是大量仿制,稱之為“紅夷大炮”、“大將軍炮”,曾在前期抗擊努爾哈赤后金的作戰中作出過重大貢獻,后由于孔有德等人的叛降,一些制炮工匠流入后金,于是后金部隊也大量仿制,并因避諱而改稱為“紅衣大炮”。
但由于中國整體鑄鐵工藝落后,炮管內部難免多有砂眼,炮壁過薄的話容易炸膛,因此紅衣大炮普遍炮身沉重,大多重達數千斤,最重的超過萬斤,不便運輸,多作為城防之用,很少用來野戰。
現在曹嘉文他們利用現成的特種炮鋼制炮,不僅射程可以秒殺同類,重量也可以大大減輕,曹嘉文很有自信造出一千來斤的鋼炮射程遠超一萬斤的紅衣大炮。
“不過,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