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令劉旭磊稍感慰懷的就是繳獲的那些戰馬了,這些大多是高大的蒙古馬,比林隊在安南繳獲的滇馬可神駿多了。
馬蛟麟原本起家于陜甘一帶,手下是有一支騎兵的,降清后轉戰各地不斷損失,就剩下一千余匹蒙古馬了,由于在睡夢中突遇打擊,喪魂失魄的騎兵根本沒人沖至馬圈,便宜了劉旭磊。
一直忙碌到天亮,戰場終于清理完畢,劉旭磊命令一連押著俘虜們挖坑把清軍尸體埋了,然后令二連駕船沿南木江順流而下,一連和機槍排則押著大隊俘虜由陸路返回潯州,一路上打出繡有大大“明”字的軍旗,人喊馬嘶,浩浩蕩蕩,幾百輛大車排著長長的隊伍綿延好幾里地。
沿路經過幾個村莊也不回避,直接穿村而過,引得留守在家的村民紛紛扶老攜幼駐足觀看。
當看到一大群留著辮子的清軍俘虜在持槍明軍的看押下垂頭喪氣地蹣跚而行時,有一些膽大的村民怒罵著向他們扔著石子泥塊。
下午回到潯州,二連的船隊已經先回來了,把繳獲的軍械財物搬上岸后,二連長董成平帶人配合焦璉手下,把事先準備好的干柴、火藥、桐油等易燃物裝船,然后交由焦璉選出的水性好的數百勇士,把船隊駛往黔江上游江灘隱蔽起來,這是劉旭磊出發前和焦璉商定好的。
劉旭磊和焦璉會面后,把俘虜和繳獲的部火銃、大部分火炮移交給了焦璉,只留下一些老舊不堪的發憤、滅虜炮準備運回防城鎮回爐。
焦璉大喜,命人把數千俘虜關押在城內營寨角落,然后命手下三千精銳會同劉旭磊的義軍一連渡過郁江,前往東北方向十里外一個叫桐油嶺的地方,在一片山腳林子里隱蔽起來。
另命二千生力軍會同義軍偵察排隱蔽埋伏在黔江北岸的銅鼓嶺一帶;三千多部配備火繩槍的守軍加強十來門火炮,在城東沙洲構筑防御陣地。
余下三千余守軍則會同劉旭磊的二連和機槍排,組織民工加固潯州城墻,以東、南兩面沿江城墻為重點,構建機槍火力點,靜待梧州清軍的到來。
……
正當劉旭磊和焦璉緊張備戰的時候,留在白沙鎮的義軍倪志勝三連卻已經接敵。
此番由玉林北上的清軍,由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親自率領,于當天到達貴縣郁林后,發現郁林明軍竟然沒有像以往一樣聞風而逃,尚之信大怒,命令軍連夜渡江,把郁林團團圍困起來,并分出二千余騎兵沿郁江一路北上殺向潯州,策應西出梧州的耿繼茂軍,截斷兩地明軍的聯絡。
三連長倪志勝早已接到斥候的報告,他是個老行伍了,原是明軍水師,被荷蘭人俘獲之后當了“豬仔”,在淡馬錫加入義軍之后因在安南之戰作戰勇猛,平時又治軍有方而被劉旭磊賞識,推薦提拔為連長。
由于前來的清軍都是騎兵,移動速度快不便包圍,倪志勝決定打一場陣地戰。
由于此地是郁林沿江北上至潯州的必經之路,其他地方山路難行,沒有適合騎兵行軍的道路,且白沙渡口是阻止清軍從江東渡江北上的要地,不容有失,所以倪志勝不敢前出過遠。
倪志勝安排人手組織老鄉進山暫避,只留少數膽大的百來名青壯藏身于附近樹林,然后反復察看地形,發現白沙鎮西南方向有個叫田寮的小山包,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于是決定以機槍班僅有的兩挺機槍搶占山頭制高點,命三排沿山坡樹林構筑隱蔽陣地,打死都不準暴露。
又命一排和二排在江邊官道兩側挖壕溝構筑正面阻擊陣地,與田寮陣地相距約有一千米,炊事班也被動員起來,和偵察班一起作為預備隊跟隨連部活動,隨時增援兩個陣地。
這二千余清軍一早出發一路燒殺,天黑前便已抵達田寮附近,領兵的是一位名叫許而顯的副將。
這支騎兵是尚可喜從東北帶來的老部隊,成員不僅有漢人,還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