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光閃過,耳中傳來一聲震天巨響,村外那片小樹林幾乎被整個炸上了天,剛逃至樹林邊緣的茍友新隨著爆炸氣浪連人帶馬飛向半空,不知落到哪里去了。
耀眼的閃光瞬間吞噬了孔有德的視野,孔有德被氣浪掀翻在村口一堵墻邊,雙眼失明,耳朵里一片嗡嗡聲,隨即世界一片安靜。
片刻后,孔有德跌跌撞撞爬起身來,拄著長刀呆立喘息,腦中一片空白……沒有一個人前來攙扶援救,張嘴想叫卻除了嗓子發甜發不出一絲聲音,伸手虛抓也只抓到一把把滾燙的空氣,仿佛這世界就這樣把他無情拋棄了……時光在無依無靠中靜靜流逝。
許久許久后,他的腦海中才不斷浮現出妻妾子女的身影片段,兒子孔廷訓和女兒孔四貞的音容笑貌不斷映現又不斷消失……
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賊,無論好人還是壞人,在每個人心中,都曾停留過那些值得懷念的人,在萬念俱灰之際,那份懷念便更為迫切更為凄涼。
走投無路的孔有德深知自己死期已至,此刻他沒有回憶自己那不知是悲是喜、是寵是辱的不堪一生;沒有憶起將他從一個大字不識的鐵嶺礦工調教為一名領兵將軍的恩人毛文龍;也沒有憶起把他一步步逼反的那些前明官吏;同樣沒有憶起對他恩寵有加的皇太極;更沒有想到這些年被他屠殺的無數大明忠臣良將以及千千萬萬無辜黎民……他唯一有些不舍的就是那一雙可愛的兒女!
然而,是忠是奸也好,是恩是怨也罷,數十年掙扎,一場空忙!
就連近在桂林的兒女骨肉,以后都不再能夠照顧關懷……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哪!……罷了!”
孔有德一聲嘆息,緊閉雙目舉起長刀,咬牙勒向自己的脖頸……
本應兩年后才兵敗自刎的孔有德就這樣提前結束了他可恥又可悲的一生。
每讀明末歷史,總為史可法、張煌言、夏完淳、瞿式耜、何騰蛟、李定國等等這些明王朝的忠臣赤子扼腕嘆息,也常常因阮大鋮、馬吉翔、孫可望、劉承胤、陳邦傳等等奸臣佞賊而切齒痛恨,至于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一直食明朝俸祿最終又因個人私利反復多端的“貳臣”,無論生前死后,都令人所不齒。
孔有德每自稱孔子后裔,卻大字不識一個。
然而這樣一個礦工出生,只知義不知忠的文盲將領,就算袁崇煥把他的一生恩公毛文龍無辜斬殺,憑心而論他雖心懷怨念卻仍沒有反叛之意,是什么終于把他逼上那條不忠不義之路的呢?正是那些高居廟堂滿口仁義道德詩詞歌賦,卻一肚男盜女娼蠅營狗茍的特權階層吧?
在晚明這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然而政治污濁,物欲橫流,綱紀敗壞的時代,浮沉仕宦的文人士大夫們都變得十分世故,貌似清遠散淡的外表下,內里卻一肚子的勢利與浮躁,而明中期開始縱欲享樂的積習又使得原本清晰的道德感和君臣大義在生死面前變得蒼白甚至可笑,危急關頭的卑俗和狡詐讓人瞠目結舌,就連販夫走卒都比他們高尚得多。
在生死考驗和權力利益面前,絕對多數的文人士大夫們平時的高尚莊嚴變成了佻薄無恥,豪氣凌人變成了臣妾意態,悲愴豪放變成了奴顏婢膝,壯士情懷變成了鷹犬面目。
歲寒,乃知松柏之后凋!
值此血肉橫飛、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雖不乏拋擲頭顱為一笑的書生豪氣,但更多見到的是明代士人的勾心斗角和混亂年代的詭譎奸詐,正是這些相互盤根錯節的特權階級,一步步把好端端的大明江山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古人誠不我欺也!
……
孔有德剛死,林嘯帶著余成就沖到了小村邊上。
原來眼看清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四處潰散,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