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伍壯大了,對于反攻作戰能否順利達成目標林嘯一點都不擔心,但河山收復之后將遇到的一系列民生問題確實令人頭疼。
眼下到處民不聊生、百廢待興,小冰河期氣候異常、災害頻發,即便糧食豐產區也大幅減產,百姓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間糧食緊缺已成為最大的問題。
林嘯望了望祝俞嘉,手指輕磕桌面,皺眉沉吟起來。
良久后,他抬頭看著楚芳,終于緩緩開口了,但語速很慢,顯出他內心也有一絲猶豫
“糧食,總部倒是還有一些,不過今后我部兵力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需要救濟安撫的百姓也必定越來越多,這些糧食也維持不了多久了……
不過,總部的銀子倒是還有不少,各地多少都有一些大戶,他們手中都是有糧的,我琢磨著向他們征購一些糧食,但不許坐地起價,必須平價買賣……諸位看來是否可行?”
林嘯知道,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在對外貿易中其實靠瓷器、絲綢和茶葉等貨物賺取了洋人的大量白銀,整個社會缺糧是真但并不缺錢。
然而由于土地兼并問題已極為嚴重,民間貧富差距十分巨大,一小部分人掌握了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而更多的人,則天天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要不然,闖王李自成也不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糾集數百萬流民,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而巨額的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三類人的手中。
由于老朱當初制定的優待政策,一些有功名在身的,或是祖上曾經出過仕的家族,不僅享受朝廷的免繳歲賦待遇,還倚仗各種勢力,通過貪污受賄、巧取豪奪強占大片良田、發放民間高利貸等手段積聚了巨額的財富,甚至有些奸詐之人主動投獻土地至其門下以避稅,久而久之,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豪門大戶,是蛀空大明國庫的罪魁禍首。
這些人越有錢,就越無節操,什么忠君報國,什么民族大義,在他們眼里統統被視為狗屎,窮奢極欲、物欲橫流成為上層權貴們向往的潮流,正所謂“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當初崇禎帝因國庫空虛,為募集軍餉抗敵,曾低聲下氣親自開口向在京的臣子士紳們募捐,結果只募到了區區十多萬兩白銀,而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通過拷掠逼捐,在同一批人身上,竟然搜刮到了白銀七千萬兩之巨。
這些土豪劣紳,在林嘯他們的計劃中,以后一旦開展土改運動,都應該是打擊的對象。
雖說目前還不到實行土改分田分地的時候,但迫于目前形勢,先強迫他們平價糶一些糧米出來救濟鄉民,雖肯定會得罪這批人,但一定能爭取到更多窮人們的支持的吧。
另外,還有一些富商巨賈,或是世代地主,手中也都藏匿有不少的錢糧。
這類人,雖不及第一類人那么劣跡斑斑,但在他們財富的原始積累過程中,也免不了使出各種奸詐手段,甚至官商勾結,買空賣空,可以說,他們的手上,也大多不干凈。
第三類人,就是那些皇家宗室了。尤其是老朱的那些后代們,都是世襲王侯,明廷為防止他們造反作亂,強令他們散居各個封地安心過日子,雖說他們手中并無實權,但每一家都不勞而獲,享受極為優厚的待遇。
這些家族都是寄生蟲,按祖制規定,地方官府每年都必須向他們數目不菲的錢糧俸祿,有些窮的地方,這項開支甚至成為了當地財政的一項沉重負擔。
再加上這些人也并不老實,兼并土地、盤剝百姓的手段比其他人更兇狠、更有恃無恐,早已蛻變為當地豪強,民憤極大。
按說這第三類人,是最應該打擊甚至消滅的,要不然這天下永遠甭想治理好,但眼下來說,滿清已經把國九成以上的明宗室消滅掉了,這類人暫時已不成氣候。
以后隨著光復的國土日漸擴大,這類人定會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