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四章想死都這么難
沒過多久,圍墻外終于傳來了激烈的槍聲,還接二連三的傳來手雷的爆炸聲……
林嘯輕呼一口氣,笑著搖了搖頭。
這個段大炮,反應還算快,總算及時補上了漏洞,要不然,此戰之后,說不得又要尅他一頓了。
……
其實,這次林嘯是冤枉了段正宏。
此刻,王府外的大街上,正指揮作戰的段正宏有些手忙腳亂。
面對數千清軍的連續沖擊,段正宏和機炮排的防守一點都不輕松。
由于平南王府的占地面積很大,除了大門外那條主街道外,清軍在西邊、西南、西北方向的五、六條大小街道上,都發起了強有力的沖擊。
理論上來說,用二十一世紀的武器,去對付十七世紀的軍隊,任何人都會覺得不要太輕松。
然而,許多既不懂軍事又不諳歷史的人,在這方面有個極大的誤區,那就是過于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其實,不必熟讀詩書,也不必去看什么“孫子兵法”、“鬼谷子”,只要初步了解一下“三十六計”,或者通讀一遍最粗淺的《中國通史》,你就會明白,為何歷史上會有那么多以弱勝強的軍事案例了。
事實上,這批來援的清軍是尚可喜僅剩的嫡系老部下,從軍官到士兵是東北人,他們不僅兇悍,而且作戰經驗相當豐富。
在一開始受到迎頭痛擊,狼狽地丟下幾十具尸體后,他們面對機槍,不僅并未退縮,還很快便調整了攻擊模式。
很快,他們分散了兵力,大隊清軍以安區域為,在每條通往王府的街道上都派出了人手,利用地形輪番沖擊。
他們很快判斷出明軍人數上的劣勢,不僅派人繞了個大圈,從北邊包抄王府的后花園,即便在正面戰場,他們也能根據街道巷戰的特點,利用每一所房屋的掩護,趁著火力間隙跳躍著逐屋挺進。
然后,他們或者輪番從屋角跳出來放銃或射出弩箭,或者干脆爬上屋頂,利用屋脊的遮擋向明軍開火,從而掩護屋檐下的同伴。
這樣一來,段正宏有點頭大了。
雖說清軍的那些抬槍、鳥銃,哪怕最先進的火繩槍,其射程和殺傷力都很有限,不可能造成戰士們的重大傷亡,但清軍的這套戰法,將段正宏手下的兵力牢牢拖住,失去了機動能力。
而段正宏手里總共才一個排,除了留出幾名預備隊員外,每條街道上,他只能安排四、五個人。
更要命的是,機槍的火力再猛,與野戰時相比,在這種狹窄的街道上,由于失去了良好的射界,其威力也無從發揮,大大影響了戰士們的命中率,雖說不斷消耗著并不很充裕的彈藥,但直接打死的清兵也并不多。
是以,雖然清軍一時無法攻破段正宏的防線,卻也形成了圍攻之勢,一時間,雙方僵持不下。
面對這種局面,把個段正宏急得團團轉。
明知任何一條街他都可以反擊,說不定一個沖鋒就能將清軍擊潰,可沒機動兵力,他哪敢冒險啊。
清軍主力就在后面,任何一條街被突破,他們就將一涌而上,屆時,王府的大門、圍墻處處都是漏洞,隊長他們都將直接面對大股清軍。
實在無計可施之下,他索性連預備隊也不要了,咬咬牙及時派出了他手頭僅有的半個班,命他們沿著圍墻,反復巡視東北兩面,以防清軍偷襲。
正當那幾名戰士逡巡至東圍墻之時,一隊清軍卻包抄到了后圍墻,一聽槍聲出來,戰士們及時回頭,一頓猛沖猛打之下,這才將那百多個在此偷襲的清兵趕出了小弄。
……
斷斷續續的槍聲,一直持續了一個小時左右。
聽著不斷短點射的機槍聲,林嘯有點擔心了。
看情形,盡管為了節省子彈,段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