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零章烈士的英魂
經司徒正的翻譯,林嘯大致聽懂了這個技術員,對整個維多利亞灣民用港布局的介紹。
眼前正在修建的貿易行,是討虜軍下設的公家機構,職能類似于后世的通商海關,是整個民用港,以及周邊居民點的核心建筑,在它兩側,還將沿著大道陸續修建數十家商館。
這座建筑物,將參照武裝商站的模式修筑,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各項配套設施完善,可以說,幾乎就是一個城堡。
整個主城堡,是一座長方形多層空心建筑,其結構大致就是由多層建筑物圍起來的一大片內院,有點類似于南方的土樓。
所有樓層均為四層高,朝外的方向,一、二層均不開窗戶,三樓以上才有窗戶,但配有鐵制防護窗板,遭遇攻擊的時候可以關閉。
而面對內部大院的方向,則每層均有窗戶,以便通風和采光,樓層的頂部露臺均設有瞭望臺和防御工事。
朝向南面的那座建筑,是對外辦公區,辦公區的底層是大廳和大門,一切需要對外辦公的機構部設在這里。
東面的樓層是宿舍區,警衛部隊的士兵將住在這里,底層的一部分是食堂和廚房,一部分為武器庫。
西面那座同樣為四層,一、二層為倉庫,三層設有衛生所,第四層也是宿舍,貿易行管理人員、辦事員及其家屬都住在這里。
北面則是輔助用房,包括糧倉、各種雜物庫房,以及幾間臨時拘押所。
在主城堡的腳下,按照當初白沙島的模式都將鋪設道路,用于連接下面的主干公路。
除了貿易行外,數家商館和碼頭也已在修建中,林嘯看到,沿著公路到處堆滿了黃沙、木料、整桶的水泥和大小不一的石塊。
正在修筑那條主干公路的,是工程營的戰士們。
雖說不久前,戰士們才剛剛學會混凝土的澆筑技術,可部隊就是不一樣,幾個連的戰士分工明確,按照分段澆筑的方式,開挖的開挖、夯土的夯土、澆筑的澆筑,一切都做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林嘯帶來的千余工匠們,則正在修建石質碼頭,碼頭建成后,還將修建幾座木質棧橋。
而正在忙著修建其余建筑的勞動力,使用的主要是在廣州戰役中俘虜的二千名韃子,以及一些自愿跟從的難民。
這些俘虜,大多是尚可喜入關后抓的漢人壯丁,他們本就是大明子民,是以被俘后的表現比較老實。
為了配合李涵之的建設,夏博敏臨走前,特地下令從數萬名韃子俘虜中挑選出來的,其余那些,幾乎被押去開礦了。
他們的周圍,幾處土丘上站著放哨的士兵,俘虜和民工們川流不息的忙碌著,勞動號子和夯土樁發出的“咚咚”聲響成一片……
聽完技術員的介紹后,林嘯意猶未盡,帶著眾人爬上了北角那座炮臺山。
在此修建炮臺的,是李涵之從欽州帶來的人。
相比之下,這批工匠手里的活更為熟練,大半個月忙碌下來,一座堅固的炮臺已然成形,放眼望去,工地上只有不到一百人正在收尾。
當初,何翼在防城鎮難民中挑選青壯人員,組建了一支數千人的工程隊,他們程參與了白沙島基地的修建工程,后來又擔負了防城鎮工業區、老虎港船廠、欽州學館、以及欽州數家工廠的建設工程。
可以說,這基本上是一支專業建筑工程隊了。
只是眼下,欽州府各處的大規模建設已近尾聲,這支工程隊的大多數人就閑了下來,何翼想方設法,在廣西和廣東各府到處攬活,仍有不少人員富余。
聽說李涵之要出征香港,何翼主動找上門去,最后,選出了七百多名逃難過來的非本地工匠,自愿前往香港尋求發展……
與貿易行相比,炮臺的規模雖然小得多,卻是一座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