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七章熱蘭遮城的棱堡
大員,后世的中國人稱之為臺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光主島面積就有三萬多平方公里,島嶼南北長約四百公里,東西最大寬度大約一百五十公里,環島海岸線有一千多公里。
此島扼守著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海上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臺灣島四面環海,降水豐沛、氣候濕潤,植被極為茂盛,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臺地五大地形,五大山脈由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
島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而西部沿海地區則是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以低矮丘陵與臺地為主,河川密布、土壤肥沃,是島上主要產糧區,也是人口密集之地。
而西部地區的海岸線,也大多是一些平直單調的沙岸,擁有許多天然的優質港口。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年。
早在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就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士卒、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了臺灣(當時叫夷洲),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始祖。
東吳時期的丹陽太守沈瑩著有一本叫《臨海水土志》的書,其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到了隋唐時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日漸頻繁,隋煬帝曾三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臺灣(當時又名大流求)。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他們開拓了澎湖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并派兵戌守。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忽必烈曾派員到臺灣宣撫,并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并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到了明朝以后,大陸與臺灣的人民更是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臺灣短暫停留。
明朝末葉,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率大批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和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御倭寇和荷蘭人。
自此,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臺灣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世界的另一端,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西方進入了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前往亞洲拓展勢力。
進入大航海時代后,歐洲人熱衷于遠洋探險,葡萄牙成為了首個打通亞洲航線的歐洲國家。
在與中日進行貿易的途中,他們看到一座美麗的島嶼,遂稱之為“福爾摩沙”,這也就成了臺灣在西方的別名。
不過,他們因為貿易繁忙而并沒有登陸,只是將其繪入了航海地圖中,卻引起了長期吞并葡萄牙的西班牙人的高度重視。
此時的西班牙,早已在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就占領了馬尼拉,終將菲律賓演變成亞洲唯一的基督教國家。
只不過,他們在臺灣問題上卻遇到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日本,在這一時期,豐臣秀吉曾派人前往臺灣,帶去了“高山國詔諭計劃書”,企圖通過恐嚇的方式使臺灣主動歸順。
得知消息的西班牙人本想攻下臺灣以先發制人,卻不料,沒幾年豐臣秀吉就一命嗚呼了,于是此事也就拖了下來。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本想進占澳門、澎湖列島的荷蘭人不敵明軍,受挫后遂轉而攻臺,開啟了殖民統治,這是臺灣島上第一個來自歐洲的殖民政權,目的是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據點,與西班牙在亞洲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