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黃昏,城外大片建筑紅色的屋面與落日交相輝映,景色十分優美,可費爾堡卻一點欣賞的心情都沒有。
費爾堡知道,因為這件事,他們鐵定得罪了對岸大陸最炙手可熱的一股勢力——神秘的大明討虜軍。
眾多情報表明,這伙突然躥升的明軍,擁有無比強大的力量。
半年多來,凡是與他們作對的,不管之前多么強勢,部做了他們的刀下之鬼。
費爾堡很清楚,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旦這伙明軍知道了真相,沖冠一怒之下渡海來攻的話,僅憑大員自身的實力,不僅熱蘭遮城不保,整個大員的淪陷都是必然的。
為此,費爾堡憂心忡忡,與即將來臨的強敵相比,即便不考慮其他因素,他手下的兵力就嚴重短缺。
他仔細盤算了一下,他手頭部的士兵加在一起,也才不到五千人,其中至少一千五百人屬于艦隊,真正能用于守衛各地的步兵士卒只有三千余人。
是以,他在寫給巴達維亞總督的信中表示,東印度評議會至少得給他派遣1500到2000名士兵和必要的武器,如果評議會無動于衷,不能及時伸出援手,他們必將失去大員這個舉足輕重的前哨基地。
費爾堡心知肚明,人手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目前的大員面臨著數重危機,即便明軍不來攻擊,他們的統治都已岌岌可危了。
除了明軍的威脅,目前大員的財政收支已經面臨嚴重的虧損。
由于巴達維亞當局從大員抽取的利潤越發沉重,再加國內那些貪得無厭的老爺們不肯高抬貴手,每年都盯著這里打秋風,導致他們不得不屢次增加課稅。
連年加稅之下,大員已經民怨沸騰,費爾堡隱隱感覺,漢人百姓們的忍耐快要達到爆炸點了。
而另一方面,大員的對外貿易前景卻一片黯淡。
雖然與日本的貿易開展得還算順利——由于他們不在日本傳教,至少比西班牙人更受歡迎。
但近年來,日本幕府對于海禁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合法的貿易總量逐年減少,同時,幕府對他們大肆收留逃亡海外的日本教徒和浪人的做法也頗為不滿,開放的貿易港口只剩長崎一地。
而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更是即將陷入絕望。
以前,雖說尼德蘭人一直沒能打開和中國直接貿易的大門,但至少,他們與福建沿海的鄭家訂有協議,每年都能出口大批糧米和蔗糖,以及少量的軍火,換取絲綢和陶瓷等優質貨物。
另外,一些熱衷于走私和劫掠的零星海盜,也仍然維持著與他們的交易,而占據濠鏡的葡萄牙人,也一直默許他們前往那里做一些走私交易。
然而,由于他們不能善待大員的漢人,當初的漢人頭領鄭一官的那個接班人——被明廷封為“國姓爺”的鄭森頗為惱怒,已經屢次表達了不滿,言語之間隱隱透出動武之意,這讓費爾堡的內心極為不安。
? ?感謝書友“20180925021742700”在網的打賞!謝謝您!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