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九章風云突變
第三天,六月三十日上午。
天氣放晴,持續了一周的臺風,終于減弱了。
“欽州號”和“龍升號”生火起錨,先后離港,繞過最北端的小琉球頭,進入臺灣海峽一路南下,中午時分便抵達了淡水河口。
這一路并不遠,只有三十多海里的航程。
林嘯舉著望遠鏡,遠遠打量著建于岸邊小山頂上的那座紅毛城。
這座城堡所處的小山,緊挨著淡水河,卻并不在海邊,離海岸線約有五里。
與雞籠相比,眼前這座城堡看上去明顯小了不少,結構也較為單調,并不是那種復雜難攻的棱堡。
目測下來,城墻只有大約兩米多高,且基本呈方形,邊長不足二百米,主城門正對淡水河。
不過,一眼望去,除了幾座紅色的尖頂樓房外,城里另筑有一座正方形的主堡,占據了城的制高點。
這座主堡邊長約有五十米,至少十多米高,樓頂明顯筑有炮臺,墻上除了穹隆形窗戶,還開有一些射擊孔……
“怪不得駐軍不多,這就是座碉堡而已。”
林嘯放下望遠鏡,一臉不屑地說道。
據鄭成功介紹,這座城堡原是西班牙人所建,起名“圣多明哥城”,起初只是作為傳教化民之地,因而規模很小。
早在崇禎二年,西班牙人便占據了雞籠,并一路侵入臺北盆地,降服沿河諸“番社”,開辟了淡水至雞籠之水路和陸路通道,將勢力擴充至新竹一帶。
據說,西班牙人占據此處的主要目的,只是為馬尼拉大帆船航線增加一處接應點,因此并未多派士兵駐守,也并無進一步向南擴張的興趣。
只因天主教神父們也隨行到此宣教,才在此修建據點和教堂,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為了方便教化番民。
1642年,尼德蘭人勢力膨脹,不斷北上,乘西班牙人有事于呂宋,他們趁機攻占了雞籠,并將西班牙人逐出淡水。
之后,1644年春天,尼德蘭人由大員運來大批建材和匠人,對“圣多明哥城”重新修葺,改名為“安東尼堡”。
不過,由于漢人都將尼德蘭人稱為“紅毛”或“紅夷”,因而,此城被民間稱為“紅毛城”。
尼德蘭人是在1644年5月7日破土動工,奠下第一塊基石的。
除了石材,他們還用船只遠道運來了大量的石灰與磚頭,石灰的使用量非常大,達數千包之多。
建造時,除了挖深地基外,他們使用了穹窿式的構造,證明他們有決心要建造一座非常堅固的城堡,以鞏固他們的統治。
然而,在林嘯看來,這種豪言壯語,恐怕連尼德蘭人自己都不信。
相比于棱堡,這種四方形的小型城堡,在熱兵器時代,壓根沒什么防御性可言。
不過,鄭成功曾戲謔道,最好不要將它轟爛。
因為,這座筑于山頂的主堡,非常適合登高望遠。
據鄭成功說,他早年曾隨父登臨參觀過這座城堡,站在主堡樓頂,可以遠眺觀音山和淡水河,東望大屯諸峰,西望洶涌大海,萬千風云,盡收眼底。
而黃昏時分,滄海、落日、紅樓,交映成的絕美風景,令人叫絕,可以欣賞到難得的“日落黃昏,滄海浴日”的極佳景色……
可是,眼下的林嘯,卻一點都沒有鄭成功的那份閑情逸致。
現在他最想的,就是立刻拿下這座城堡,越快越好!
因為,大陸的戰事,風云突變,出現了一件完出乎他意料的事……
就在昨天晚上,從劉旭磊的口中,他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洪承疇這個老狐貍,跑了!
僅僅這個消息,倒還不至于讓林嘯亂了方寸,這個奸賊,即便此次讓他逃脫,也只不過茍延殘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