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三章李濤的愿景
看著眼前唱著雙簧的這兩個伙伴,林嘯不禁有些好笑,但同時,他的內心也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對于杭州這個數十萬人口的大城來說,帶走區區八千張吃飯的嘴,簡直就如同杯水車薪,可就算這樣,這倆家伙還是喜出望外,樂得跟過年吃餃子似的,可見他們內心的壓力之大。
林嘯知道,別看他們嘴上不說,一副樂呵呵的模樣,其實,他倆面臨的局面必定十分困難,只不過都在拼命硬扛,不想讓他林嘯為難而已。
林嘯自忖,自穿越到這個民不聊生、前路險惡的黑暗年代,要是沒有這幫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老伙計,只靠自己單槍匹馬,別說干一番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能不能順利活下去,恐怕都是個問題。
夏博敏等老戰友自不必多言,那都是當初就經歷過生死考驗的過命兄弟,可是,李濤這個老情報員,不但年長自己十多歲,論起在后世的級別和資格,也要遠強過自己。
可是,他硬是不顯山不露水,甘當幕后幫手,默默地為穩定后方傾盡力……
說實話,作為后世一名來自基層的專業軍官,林嘯的戰略眼光,以及規劃和組織能力、對于局勢的掌控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人。
短短一年的時間,在戰友們的協助下,他通過一連串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將一支區區數百人的隊伍,急劇擴充到了擁有數萬人的,一支作風優良的,具有強大力量的準現代化軍隊。
正因為林嘯的果斷決策,他們不僅在這片滿目瘡痍、餓殍遍地的國土上,很好的解決了部隊的吃飯問題,甚至還有余力救濟災民,每到一地便賑災放糧、恢復生產。
但是,在林嘯的心目中,和李濤比起來,自己在許多方面都自嘆不如。
面對突然到來的,掌控整個國家的政治、社會走向的機會,在眾多穿越眾中,除了領兵打仗,論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確實無人及得上李濤。
這個在后世從事秘密工作,長期混跡于東西方各國,以不同面目與三教九流打交道,同各路大神都交過手的高級情報員,完稱得上是個能文能武的才。
自廣東接手土改以及后勤工作以來,李濤在政務方面的才華,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別的不說,在短短數月內,他就摸索出了一套,在眼下的華夏大地上最復雜,也最行之有效的軍需后勤制度。
這是為了配合林嘯,準備與清軍、以及眾多西方殖民者——國內外一切敵對勢力決戰,而量身定制的“社會軟件”,并借此探出了中國農業社會動員力的短期極限。
通過數月的土改和動員經驗,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李濤等人得出了以下兩個結論
一、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大目標的驅動下,只有借助土改建立的基層組織,才能在短期內動員起來龐大的人力物力。
二、基于農業社會的短期動員成本巨大且不可持續,在真正的工業力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因此,下一階段的目標,必須著眼于面工業化。
在李濤看來,中國,惟有彎道超車,率先走上工業化道路,才能應對整個世界的大變局。
而在此之前,必須首先改造農村,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才能得到足夠的變革力量。
李濤曾熟讀《孫子兵法》,里面有句話就是說的軍需后勤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關于“取用于國”,曹操有注“兵甲戰具,取用國中。”,宋人梅堯臣亦言“軍之須用取于國。”
其實這段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強調“國”必須有充足的“用”,才能夠保證軍需供應。
這一點,在近代世界體現得更為明顯,也恰恰也是近代中國所必須面對的時代問題。
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