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但張晨楓了解到,此地的民情卻極為復雜。
因各處都參與販賣私鹽,官民對立、民間沖突從未真正平息過,治安壓力很大。
特別是安東和清河兩縣,因為地處北岸的關系,其邊遠鄉鎮直接與淪陷區接壤,內外局勢更為復雜。
然而,討虜軍暫時又沒有足夠的接收部隊,除了縣城外,根本無力控制偏遠鄉鎮,加上清軍的騷擾,估計很快就會陷入混亂之中。
如今,淮安府城眼看即將光復,韃子的總督陳錦北逃,分駐各地的漕兵或是水師營群龍無首,要是隨即崩潰的話,原本就危如累卵的治安局面,頃刻就會爆發危機。
張晨楓剛剛研究過地圖上標注的各處城鎮,頗具規模的就有二十多處。
這些地方要盡量的維持穩定,哪怕這些漕兵既腐朽又無能,至少在之前,他們是維持住了基本的局面。
張晨楓很無奈,暫時只能借助他們的力量了。
就算這些人是豆腐渣,也得繼續堵在各個要害之地,為討虜軍多爭取一些時間。
只有各地駐軍保住自己的屯駐點――這往往也是當地的交通要害地點,他的騎兵團才可以放心抽身,快速的回師揚州。
他的兵力極其有限,在殲滅揚州之敵的同時,還要應對北岸陳錦的殘兵,警惕洪承疇來自鳳陽方面的反撲。
別看裝備上討虜軍有著莫大的優勢,但是,兵力太少始終是一個致命傷。
主力對決他自然不怕,可萬一老奸巨猾的洪承疇讓清軍化整為零、四處騷擾,就有些難以應付了。
因而,他眼下的第一件要務,不是進軍山陽,而是盡快安頓好各地的降兵,為我所用……
張晨楓回頭示意,身邊的警衛員隨即從托盤中拿起一疊牛皮紙信封。
“此乃我討虜軍頒發之告身,”
張晨楓拿起一封,說道,“我現在任命你們為大明淮安府宣撫使節,前往各處招撫綠營偽軍……你們告知各地將領官佐,只要誠心納印投誠的,均給大明官憑告身……”
這些所謂的告身,部是剛剛弄好的委任狀。
張晨楓沒有林嘯那么多墨水,也懶得動腦筋,就隨便想了幾個官職——上面寫有“大明討虜軍,暫編第幾大隊大隊長、副大隊長、中隊長”等等的官銜……
降官們一個個臉上放光,他們雖然不清楚這個“大隊長”究竟是什么級別,但張晨楓解釋,肯定不比原來韃子封的差就是了。
去各鄉鎮招降雖說略有風險,但看來成功的話受益很大。
特別是本地出身的軍官,彼此多半沾親帶故,就算招降不成,也不至于丟了小命。
“凡是愿意投誠的,都要將韃子的印信文書繳出,在誓狀上落筆效忠我討虜軍!”
他們臨走前,張晨楓叮囑道。
“是,卑職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