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一章白駒場
所以,林嘯此行之所以勞師動眾,帶了這么多的民工,除了買鹽運鹽需要人手,其另一個初衷,就是希望經過實地考察,找一處合適的鹽灘地,先搞個試點,開辟一家有著足夠規模的“國營”鹽場。
這樣一來,既為這些難民解決了穩定的飯碗,又能確保可靠的食鹽貨源,作為平抑畸高鹽價的后盾……
趕了二百五十多里路,直到第四天傍晚,才到了鹽城這個地方。
眼看天色已晚,林嘯便下令卸車宿營,同時命司徒正帶人進城,去找張晨楓麾下騎兵團一營的輜重連接頭。
按事先的部署,這個連的駐防地就是鹽城,黃河戰役順利的話,此刻他們或許已經到位。
林嘯決定,將收購到的這批食鹽統統交給他們,等待揚州派出的船隊前來接應,改用船隊接力南運。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就在大堤西側的不遠處,就已經開鑿有直達海安鎮的運鹽河,但是,他們倉促之間找不到大量的內河船,只得在此卸貨,以便輕裝前行。
然而,司徒正進城一打聽,卻發現這個輜重連尚未趕到。
無奈之下,林嘯只得將手頭唯一的一個機炮連暫時留下,其余人第二天一早繼續南下。
過了鹽城,前面就是揚州府的地界了。
林嘯考慮,另外五千石的采購任務,就在興化縣和泰州附近完成,這樣可以縮短一些運輸路程,在時間上更為有利。
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出發三個多小時后,剛進入興化縣境內不久,沿途就幾乎看不到人了。
一路上,除了滿眼的荒灘,好久才能見到一二處殘垣斷壁的小村落,看上去就像曾經在這里發生過大戰似的。
繼續走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難得地遇到了幾撥行人,進入白駒場鹽區之后,便又人跡渺然了。
見此情景,林嘯心頭納悶——根據事先掌握的情報,這一帶的白駒場、草埝場和劉莊場等處,都是不小的鹽場啊。
其中的白駒場施家橋,還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的故鄉,在計劃中,他是要順道去參觀一下的。
情報資料顯示,僅僅這個白駒場,每年就能產鹽一千引以上,按每引三百斤計算,這個鹽場每年產鹽將近二百噸。
從人口來說,這么大的鹽場,起碼有鹽丁一千人以上,加上家屬的話,鹽場周圍少說也有四五千人口,應該有許多鹽村才對。
但是,為何這一路上,除了廢墟還是廢墟?
直到中午時分,他們才發現了一條半荒廢的石板路,在林木的掩映中,一路往西蜿蜒而去。
林嘯下令隊伍暫歇,親自帶著幾個人下了大堤,沿著石板路一路前行,終于找到了一個還有炊煙的村落。
走進村子,發現這個村里倒是不小,但是房屋大多是茅草屋頂的土坯房,許多屋子都是大門緊閉,有的門前雜草老高,有的早已坍塌,廢墟上也已經長滿了草,一看就是多年沒人住了。
村里所見大多是些神情麻木、衣不蔽體的老幼婦孺,看上去極其窮困,看到來了一伙兵丁樣的不速之客,他們卻也不躲避,一副漠不關心的木訥模樣。
或許在語言溝通上出了點麻煩,司徒正打聽了許久,才找到了村長家。
村長是個年近六旬的老漢,一問之下,這里確實就是施家橋,他本人也姓施,是這里的世襲鹽丁。
“興許還是施耐庵的本族后代呢……”
打量著這個滿臉皺紋、身子已經有些佝僂的老頭,林嘯心想。
見到這群怪人來訪,這個施村長的言語舉止倒并不怎么拘謹,顯是出過門,見過一點世面的。
“這兒的村民生計太艱難,”
面對林嘯提出的疑問,他的回答還算利索,“不但要去鹽田曬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