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開口道:“你們別爭了,明兒,我也跟著回去了,顧家坳有我們這些老骨頭在,會相互照應的,你們小的只管放心,大膽在外頭闖吧。
我今兒晌午去織坊看過小花和方玲,小花說郭嬤嬤將兩臺什么機子交給她們用,說織坊里統共就這么兩臺來著,她們現在每日掙的比旁人多,我也不太懂,只瞧著她倆都挺好的。”
鄭招娣興奮地握住顧青竹的手,看著她的眼睛說:“是雙繳絲機,郭嬤嬤果然教了她們!”
“對對對,小花說的就是這個!”顧世根連連點頭。
孫氏用手背按按眼角鼻子,忍住傷感道:“瞧,你們都出息了!”
是夜,顧青竹終究沒能將顧世福勸留下,第二日,他們收拾了剩下的所有東西,先搬去面館,顧青山結了客棧的賬,出門雇了輛牛車將他一家子和顧世根載回翠屏鎮,至于回顧家坳的十幾里山路,都是顧青山和顧世根用藤架子一路將顧世福抬回去的。
回到村里,已近傍晚,得了消息的村人差不多都來看望,對顧世福的遭遇唏噓不已,當然也有背地里幸災樂禍的,顧世貴便是其中之一,只是有顧青山和顧世根在,他沒那個膽量蹦跶。
顧青山在家里忙了兩日,顧世福便催著他快去面館幫忙,他想著秋涼了,便哀秦氏到顧青竹家里取了三姐弟的秋衣,將顧青松的衣物單獨包了。
秦氏另塞了一百文錢在青松包袱里,這是賣夏茶的錢,吳氏上門吵鬧過無數次,秦氏可不是好欺負的,每次都狠狠懟回去,到最后,留足了青松兩個月的筆墨飯食錢,才按翠屏鎮最便宜的糧價折算了口糧錢。
顧青竹家的雞一直是秦氏幫著喂,夏天天熱,雞不下蛋,這幾日涼爽了,才撿到十幾個,她也包起來,加上一些小菜,一并帶給青松。
顧世根和鄭家祿,以及方奎爹娘,知道顧青山要去南蒼縣,都托他給在外的小孩帶東西,秋衣小菜雞蛋,各種花布包袱,鼓鼓囊囊的,塞滿了一個極大的背簍。
第三日天蒙蒙亮,顧青山吃了一碗炒飯出了門,趕到翠屏鎮,顧青松正讀早書,在住宿的屋子里,他將包袱一一解開來給他看過,又叮囑他把錢收好,記得吃雞蛋。
而顧青松最關心的還是大姐和小妹,顧青山自然代為報了平安,而他爹的事,他只字未提,免得亂了他讀書的心境。
兩人說了會兒話,就聽學堂上柳先生開始抽背昨日的書,顧青山急忙催他快去,他自個也趕著去南蒼縣。
他舍不得搭車,待他走到丁家面館,正趕上中午食客最多的時候,顧青山放下東西,顧不上休息,打了井水洗了把臉,便開始幫忙。
還有五日,七夕燈彩展會就要開了,大批觀燈的游人或全家出動,或三五知己結伴,從水路陸路源源不斷地涌進了南蒼縣。
南蒼縣地處南北交界,這座小縣城從來沒這般熱鬧過,大街小巷到處都是來來往往的外地人,他們操著聽不太懂的南腔北調,找住宿,尋食肆,看風景,絡繹不絕。
丁家面館的生意幾乎爆滿,現下已不用衙役介紹,滿街巷的人流自會循著面香而來,前一撥人剛坐下,后來的就已經在等了。
顧青竹透過取面的窗口看得真切,她心里既高興又著急,高興的是每日進項水漲船高,著急是自個的鋪面不夠大,有些人等不及改去別家了。
好不容易應付了中午這一波人流,已是未時了,六人坐下來,各自簡單吃了碗面。
顧青山放下碗,便開始拾掇那個極大的背簍:“大丫,這些是小花和方玲家里帶來的秋衣,你們得空給她們送去,這天氣說冷就要冷了。”
“青竹,我哥來了,我們好歹有了幫襯,不如下午去織坊吧。”顧大丫抱著兩個包袱道。
顧青英揚起小臉,皺著小眉頭,一本正經地說:“嗯,我也要去,我想郭嬤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