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永派來的一萬人馬被打殘,襲擾敵軍拖延時間的意圖告破。
曾元起這邊在虎盤山順利站穩腳跟,接下來安營扎寨,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兩天后,曾元起率領的中軍四萬人馬也盡數抵達,并開始制定全面進攻戰略。
不得不說,這個趙文宮還是有點東西的,在他的建議下,分三步就把平永郡輕松拿下。
第一步以虛實策略,分兵三路,同時進犯沛萊、寧云、常川三縣。
首先以一萬精銳猛攻西路寧云,其次十縣兩萬人馬合兵到南路沛萊,佯攻吸引守軍兵力,最后由曾元起親率三萬人馬進攻常川。
如此一來,不論西路和東路哪邊先得手,皆可順勢前往南路與縣兵合力圍攻沛萊,此一戰三縣便可盡入囊中。
拿下三縣之后便是第二步戰略,大軍兵臨平永城下,張廣之必然堅守不出,這個時候為免強攻損兵折將,只需陣前警告,并放出消息:投降免死,膽敢負隅頑抗,待城破之時,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斬盡殺絕!
曾元起可是曾經屠過縣的暴虐份子,這消息一旦放出去,平永城內必定人心惶惶,到時敵軍士氣便會大減。
至此便可采取第三步戰略,調集后軍三萬兵馬,舉永安十萬之兵分別從東西南三路同時攻城,以平永的兵力,斷然不可抵擋,如此平永郡可破。
這三步戰略看似簡單,實則其內還有趙文宮對守軍兵力和城防守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判斷。
沛萊縣城高墻厚,可駐守一兩萬人馬,守將還是平永第一大將樂景輝,強攻必定要付出極大代價。
寧云和常川則較為貧瘠,其中寧云最弱,城防僅能駐守五到八千兵馬,派一萬精銳足以拿下。
常川則較為中庸,駐守一萬人馬就頂天了,由主力三萬去攻自然輕而易舉。
如此一來,寧云和常川相繼被攻破,沛萊必定軍心大亂,此刻再集結全部兵力一擁而上,樂景輝就算有通天之能也抵擋不住。
而這還是守軍全力防守的情況,事實上平永太守張廣之,真有可能一下就分出三四萬兵力到這三座縣城嗎?
答案明顯是不可能的,畢竟兵力有限,縣城被攻破還有機會搶回來,若郡城無兵可守可就全完了。
所以張廣之一定是把主力人馬都留在郡城堅守,分去三縣布防的兵力加起來絕不會超過三萬,對曾元起這邊來說,簡直如探囊取物般輕松。
當然,打仗并非紙上談兵,也不是光比人多就行,另外能影響勝負的因素還是有很多的。
趙文宮的戰略只是給曾元起制定一個進攻方向,具體勝負還是要等戰鼓敲響之后,兩軍正面廝殺起來才能知道結果。
事實上張廣之確實并未坐以待斃,他手下統兵大將樂景輝就是名經驗豐富的猛將。
戰事一起,樂景輝便統領兩萬人馬,以攻為守,在曾元起分兵進犯的道路上,占據重要地利進行埋伏,先手就打了曾元起一個措手不及,極大程度打斷了曾元起的戰略意圖。
而這一仗一打就是五天,樂景輝據險而守,曾元起這邊率領的前軍中軍近七萬人馬,愣是被死死擋在虎盤山難以寸進。
敵我雙方就在野外攻守拉鋸多次,雙方各有損失,但對曾元起的打擊顯然更大一些。
畢竟大軍遠征在外,人吃馬喂對糧草的消耗極大,而且此番攻打平永,肯定是要在通州刺史從北邊回來之前拿下的,一旦出現變故,不僅徒勞無功,還要承擔罪責,甚至有可能失去永安郡這一根基。
虎盤山營寨里,一股壓抑氣息籠罩在每個人心頭上。
仗打成這樣,現在是誰都不敢冒頭,一旦惹毛了曾元起,這個屠夫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陳子謙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