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策年雖死,但手下仍有大將莊衛(wèi)與侯德景在玉丘和崗頭作亂,手上兵馬仍有上萬之多。
其實之前林小刀和張北風遭遇埋伏,除了各自隊伍有所損失,與他們對抗的莊衛(wèi)和侯德景也同樣折損了一些人馬。
說到底荊策年死前制定的策略其實就是死磕到底,將士們做困獸之斗,除了抱著全軍覆沒的決心,根本別無選擇。
可以說這一仗荊策年想消耗陳子謙兵力的意圖十分明顯,而且也很成功。
作為荊策年部下,莊衛(wèi)和侯德景其實很清楚這個意圖,甚至在制定策略時還提出過其他意見,但荊策年并未采納。
沒辦法,他們作為部下,除了領命執(zhí)行,根本沒得選擇。
可現在荊策年死了,之前制定的作戰(zhàn)策略還有拼死執(zhí)行的必要嗎?
這一點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對于這兩人,陳子謙其實挺看好的,能擋住林小刀和張北風,可見他們都是有獨當一面的才能。
永安目前正是急需統(tǒng)兵將領的時候,若是可以的話,這兩人倒是可以爭取一二。
周縣這邊,陳子謙下令讓駱太白統(tǒng)領大軍奔赴玉丘,同時聯(lián)系好重整旗鼓的林小刀,制定好新一輪針對策略。
玉丘不比周縣,除了一處長廊可伏兵上萬,其他地方幾乎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這種地方對守軍極為不利,尤其是在兵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死守就等于是自取滅亡。
侯德景又不傻,在永安境內沒有后援,怎么可能死守?
而且荊策年陣亡的消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手底下士卒們得知消息后士氣必受打擊。
加上又有駱太白那上萬兵馬包夾過來,兩頭圍堵之下,除了舍棄玉丘奔赴崗頭與莊衛(wèi)合兵一處,就只剩下束手待斃。
事實上侯德景那邊得知大勢已去,確實也是毫不猶豫的率領殘部舍棄玉丘,直奔崗頭。
他這邊一跑,林小刀那邊順勢便進入玉丘長廊,一路勢如破竹,沒等駱太白那上萬大軍趕到便順利將玉丘縣奪回。
為免侯德景與莊衛(wèi)匯合之后,全力沖擊張北風所部,林小刀更是連玉丘縣大門都沒顧得上進,率領兵馬輕裝上陣,一路沿途追擊,最后與張北風左右合圍,死死將莊衛(wèi)和侯德景圍困在崗頭縣內。
……
一天之后,駱太白率領一萬大軍風塵仆仆趕到崗頭與林小刀他們會合,三線兵馬合并一處,兵力仍有一萬八千,此一戰(zhàn)不知不覺已是損失了七千兵馬。
在崗頭城外大帳,駱太白和林小刀張北風他們碰頭,進一步制定作戰(zhàn)策略。
張北風拱了拱手道:“城里還有大概一萬殘兵,周邊各處都有我軍設下路障,莊衛(wèi)與侯德景除非是逃進后方荒漠,別無其他出路,卑職以為,只需繼續(xù)圍困即可,待城內敵軍糧草耗盡,此戰(zhàn)便可不戰(zhàn)而勝。”
“他們現在以崗頭數萬百姓為質,那都是主公子民,持續(xù)耗下去難免損害主公名聲。”駱太白搖了搖頭道:“林都尉,我聽說你在河門曾與莊衛(wèi)將軍交過手,主公有心招攬此人,若派你去招降可有把握?”
“算了吧,莊衛(wèi)那脾氣是又丑又硬,當初在河門被我打下馬去,寧死都不肯妥協(xié),現在荊策年死在我們手上,他怕是恨都恨死我們了,又怎么可能愿意歸降。”林小刀搖了搖頭說道。
莊衛(wèi)的實力他是認可的,人品也無可挑剔,但正是因為如此,要招降莊衛(wèi)反而更難。
駱太白點了點頭,畢竟是荊策年一手**出來的將領,要招降哪有那么容易。
然而,就在這邊一籌莫展之時,帳外卻突然有守衛(wèi)進來稟報道:“啟稟將軍,營外有信使求見,說是受侯德景將軍之命,有要事與將軍相商。”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