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九月初十,北京城,紫禁城內。
此時已是深秋,一股寒流突襲北京,氣溫驟降。這個時代小冰河期已經開始,冬季一年比一年來得早,也一年比一年冷。即便是三伏天也沒有往年那么炎熱。
紫禁城內,一場寒流伴隨著大風刮過后,枯黃的樹葉便紛紛飄落。神宮監的宦官們一大清早便開始提著掃帚對宮里的每一個角落進行清掃。
今天是旬休的日子,但難得不用早朝的弘治皇帝依舊還是早起,這對他來說已經形成了習慣,無論何時睡下,只要到了卯時,便會自動醒來。
年輕時候的坎坷經歷,使弘治皇帝的身體一直不好。宦官們也知道他經常偶感風寒,寒流一來,他們就把東暖閣的爐火燒得旺旺的,等著皇帝到來。
弘治皇帝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無論是否工作日,每天早朝后都會準時來到東暖閣辦公。
而在東暖閣里,幾個內閣大學士往往都會早早地在此等候,君臣之間,早已有了難得的默契。
熟悉的君臣之間無需太多的虛禮,弘治皇帝坐下,面容間還有一臉的疲倦。可他抬眼望去,看到年邁的李東陽,卻忍不住關切的說道:“李師傅,你年紀老邁,身子要緊啊。”
李東陽苦笑道:“老臣已經年邁,所以一心想為朝廷發現治世能臣。近來莒州知州梁文盛奏報甚多,從奏報上莒州自梁文盛上任后,變化甚大,政績頗為突出,今天我專門挑出他的奏折議一議。”
弘治略一沉思,接著問李東陽:“梁文盛這個人我有些印象,今年從河南調任到山東的對吧?”
“正是,當時莒州知州去年離任,知州一職空缺一年有余,州內盜匪橫行。因盛文盛在河南延津剿匪成績卓著,故吏部調任他去了莒州。”李東陽說道。
此時內閣首輔劉健說道:“當時的莒州有災民五六萬之眾,地方財政困難,匪盜橫行,梁知州到任不到三個月便一一化解,可見此人是一位能臣干吏。”
謝遷這時問劉健:“劉閣老,我記得梁文盛并非進士出身啊。”
劉健面上不悅,對劉健說:“于喬啊,這能力大小,與是否進士出身并無直接關系。地方上很多一方父母官都是舉人出身,照樣干得不錯。”
劉健是河南人,有人挑從河南出去的官員的不是,他當然不高興了。
“劉閣老誤會我了,我的意思是說我朝過于重視經史,殊不知,這經民濟世之才,也是國家之根本。要不是王尚當初力主提拔,他到現在還是一普通吏,他的才干可能就此埋沒了。這也是我朝人才的損失啊。”謝遷趕緊解釋道。
坐在主位上的弘治皇帝頗有感觸地說:“是啊,于喬說得有道理。我大明以科取士。可是呢,士人做了官,要為朕治理天下,靠經義中的文章,可辦不成事,既要懂經史,又要精通雜學,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
李東陽說道:“陛下圣明,我今天來正為此事。前天我們內閣收到梁文盛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說在莒州有一生員要創立一座學院,叫職業技術學院,此學院并不是為科舉而創立。而是專門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現在學院設立冶金、機械、土木、財經四個專業。他在奏折中請求朝廷給這個學院畢業的學生以生員的待遇。”
弘治皇帝說道:“給予生員待遇,這有違祖制啊。他有沒有給出理由?”
李東陽回答道:“梁文盛在這奏折中說,從這個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后都要分配到州內各作坊擔任管理之職,或州內各衙門充當吏員,他們都是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對州內民生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要求給予生員待遇。”
弘治皇帝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劉閣老,你的意見呢?”
內閣三人都看過這份奏折,但如何批復他們卻也拿不定主意。劉健也是猶豫不決,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