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設計好了珍妮紡紗機的圖紙,何志遠便讓原來做軸承的工匠們制造這種新式的紡紗機。
在后世的歷史上,隨著飛梭織布機的出現,織布的效率在幅提高,棉紗就有些供不應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在1764年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紡紗機。和原來的紡紗機不同,這種紡紗機將紗綻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極大地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哈格里夫斯以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種新機器,這便是聞名世界的珍妮紡紗機。
明未也有多錠的紡紗機,但是這些機器依然橫置紗綻,最多只能排列五個紗錠。實際上明未五錠的紡紗機都未普及,市面上更多是紡紗機都是四錠的。
自從開春以后,何志遠一口氣在城北建了三個作坊,分別是機械加工作坊、蒸汽抽水機作坊、紡織作坊。這三個作坊都建起了高高的圍墻,鎮子里的丁壯日夜巡邏,安全保衛的級別不低于科學院。
何志遠帶上圖紙,到了剛搬到城北的機械加工作坊,這一次他直接找到丁四海,讓他根據圖紙打造這臺怪模怪樣的紡織機。丁四海他們這些工匠早已見怪不怪,這次連問都不問,與何志遠討論一陣,弄清楚設計圖紙后,便組織工匠們打造這臺紡紗機。丁四海他們花了三四天的時間,在經過幾次失敗之后,終于打造出了一臺二十錠的珍妮紡紗機。
這種紡紗機的結構簡單,但設計十分巧妙。紡紗的時候,只要操作者轉動紡紗機的大轉輪,帶動轉軸,轉軸就會通過繩套轉動錠桿。完成這一步后,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紗線從錠桿鉤上脫下。最后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桿同軸轉動,將紗線卷到錠子上,便完成整個過程,將棉花紡成棉紗。
這種新的紡紗機的效率是明代紡紗機的四五倍,不僅如此,它紡出的棉紗粗細一致,用這種棉紗織出的棉布均勻細密,質量遠遠好于這個時代的普通棉布。
何志遠派人將這架紡紗機安裝在何宅的大院內,因為這里是最安全的,每天都有幾十位家丁巡邏把守,不用擔心泄密的問題。
之后他來到紡織廠打到何志珍,問道“前些天,你說有一位心靈手巧的織工,她還會紡紗,現在我需要一位會紡紗的織工幫我試驗一臺新式紡紗機。”
“東家說的是呂傳梅吧,她已經正式頂班了,現在正在上工。我這就去叫他。”何志珍高興的回答道。
“不用叫了,你帶我去車間看看吧。”自從紡織廠開工以后,何志遠還沒有去過車間,趁這個機會他決定去車間看一看。
走在去車間的路上,何志遠問“現在織工們的工作狀態怎么樣?”
“東家,現在織工們可積極了,大部分織工下了班之后,都會主動加班兩個時辰。她們都說一天上工四個時辰,時間太短了。都盼著東家再增加一些機器,她們再多干會。”何志珍高興的答道。
因為現在大多數女工還是學徒期,織機還有停歇的時候,這些正式織工還有條件加班,等到全部女工都出了學徒期以后,都開始正式輪班了,織機不停歇。想加班也不可能了,所以這些織工都盼著東家再多造些織機。
在這個年代還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概念,大多數作坊都是工作六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個小時。現在這些織工們覺得工作四個時辰太少了,想多掙錢都不行。
何志遠很理解這些織工們的要求,但何志遠也有自己的考慮,這些織工大多數男人不在家,回家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必須給她們充足的自由時間,否則一味的延長工作時間,長久來說是很不利的。所以經過慎重考慮,他把工作時間定成四個時辰,三班三運轉的方式,每十天休息一天,正好利用這個時間讓工匠們維護檢修這些織機。
接下來何志遠又問“保密條例都學習過了嗎?”
“進廠的第一天就學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