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地方叫做烏云渡,是當地云羅江上的一個極其有名的渡口,向來也險絕著稱。
說起這個烏云渡,那可是他們楚西郡鼎鼎大名的一處軍事關隘,敢情那個地方便是楚西郡通往西南蠻夷地區的必經之路,一直以來在那里都駐有重兵鎮守。
烏云渡橫跨云羅江,是當地云羅江上的唯一的一座渡口,自古號稱天險。
最為特別的是,人家這個烏云渡并非是像其它的那些大江大河上面常見的那種浮橋,更非是大家現在想法中的那種橫跨水面的巨大石墩拱橋。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一般尋常的小河流或許可以輕輕松松的修建起那些橫跨水面的石墩拱橋,但是要想在那些真正的大江大河之上修建拱橋,那可真所謂是絕對的天方夜譚。
因此,一般意義上說,古代的那些大江大河充其量不過是在一些地勢平穩、水流平和的地方,依仗當地的有利地形順勢鋪架一些相對簡易的浮橋而已。
即便是如此,就像是先前的那個羊緒頭渡口一樣,真要是遇到了特別的洪水期,那也不過只是枉然罷了。
因為,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就算是現在意義上的那些鋼筋水泥所澆筑的現代化橋梁,尚且都有在特大洪水面前毀塌的危險。
就更別說,古代的那些只是以一些“鐵舟”鋪架,再以一些鐵鏈貫連的簡單浮橋了。
而人家烏云渡這邊卻是截然不同,它竟然是一座罕見的懸掛式鐵索橋,端的是猶如一條蛟龍一般橫跨于這個云羅江最為險峻的江面之上。
烏云渡的鐵索橋由橋身、橋臺和橋頭堡三大部分組成。
橋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鐵鏈構成,橋欄直接由鐵鏈架設,底下并排鐵鏈鋪上木板形成橋面,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各鐵鏈環環相扣。
烏云渡的橫橋板間隔相鋪,猶如窗欞,這種結構既能減輕橋重,又能減少風的阻力;扶手鏈與底鏈每隔數米相連的設計使橋身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烏云渡全長一百多米,寬三米有余;全橋共有十余根根鐵鏈,兩邊橋欄各有數根鐵鏈,橋面有十余根鐵鏈;每根鐵鏈由數以千計的鐵環相扣構成,環環相扣。
烏云渡的橋臺位于橋身兩端處,橋臺內固定鐵樁,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鐵樁里。
烏云渡橋頭兩岸的橋頭古堡為當地土著木結構古建筑,風貌獨特;錨固鐵鏈落井之上建有橋亭,飛檐翹角、古樸大方。
不僅如此,這烏云渡兩端的橋頭古堡還直接跟兩邊的軍營相連接,而那高達數十米的兩端橋臺,更是直接成為了兩邊士兵的箭樓,上面常年有一定數量的士兵值守。
至于烏云渡這個鐵索橋究竟是修建于何時,更是由何人所修,早就已經無從考證了。
據說,這原本在烏云渡兩端的橋頭堡附近曾經有過兩座巨大的石碑,說是記載烏云渡最初的修建歷史的。
但是,當年的那兩座石碑早就已經毀在了昔日的腥風血雨之中了,現在不過只是剩下兩尊破敗不堪的赑屃碑座,其它的早就不復存在了。
如此一來,烏云渡這“驚為神人之作”的鐵索橋,究竟是如何修建、又是修建于何時便成為了一個謎,就像是亙古以來就存在此處一般。
于是乎,在當地便有了什么諸如“神人力士”大發神威,一夜之間神橋驚現的種種神奇傳說。
書中暗言其實這種所謂鐵索橋的修建,其實也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并非是真的由什么所謂的“神人”所為。
一般來說,等架橋所需的鐵索和相應附件準備就緒之后,先將粗竹索系于河兩岸,每根竹索上穿上多個短竹筒后,再將鐵鏈系在竹筒上,最后從對岸拉動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完成鐵索輸送。
等鐵索跨河后,人們在兩岸利用大塊條石修建堅固的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