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等到了距離方城數(shù)十里的地方,徒泗河的規(guī)模達到了,水面最寬的地方十余米之多,深度也深達數(shù)米。
這么說吧,這也就是在燕地北疆,要是換做南方,恐怕都已經可以通行大船了。
但是,這條徒泗河等到了方城之后,卻是不得不直接繞城而過,原來人家方城一帶的地勢實在是太過高亢,甚至就連如何的一條大河到了此處,都不得不向北改道繞過去。
原來,這個方城一帶的地勢非常的奇特,是一個典型的高亢地形。
要知道,整個燕北郡除了北邊的雁固鎮(zhèn)一帶之外,其它地方可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馬平川。
再加上,此間正好又有這條徒泗河經過,自然正是那種上佳的農田和牧場。
但是,偏偏人家方城在此間平地突兀而起,自然形成了一個奇特的高亢地帶。
這么說吧,這個方城跟四下地形的相對高度足足相差一百多米,在此等平原之上也算是非常的突兀了。
然而,非常奇特的是,人家方城頂部的地勢卻是非常平坦,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個認為的極大高臺子一樣,故而在古代的時候又被稱作“高城子”。
但是,這最后為什么終于定名為方城呢,其實還真就跟它奇特的地形有著極大的關系。
原來此處除了地形高亢以外,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整體上非常的方整,就像是人為堆砌修整過一樣,方方正正的非常正規(guī)。
另外,現(xiàn)在的方城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在它的四周“邊棱”之上,竟然保存著非常完整的古代夯土城防。
如此一來,原本就高亢的地形之上,再加上這古代不知道是多少代人一次次夯建而成的土圍子,更是明顯的高聳突兀了起來。
不僅如此,更有甚者,早在前朝東海王朝鼎盛時期的時候,為了加強燕地北疆的防御,防患于未然,更是直接在古代土圍子的里面又修建了一座堅固的內城。
而且,這還不算完,當時的朝廷還又斥巨資征調大量的民夫,竟然直接把從北面半環(huán)繞而過的徒泗河更加的加寬加深,索性變成了外圍的“護城河”。
與此同時,還又在方城的正北和東北西北三個方向,直接修建了一座大型的石拱橋和兩座所謂的浮橋。
而早先方城一帶上下至少百里之內的所有簡易浮橋,統(tǒng)統(tǒng)進行了徹底拆除,整個燕北郡之內只保留這三處正式通道。
更有甚者,方城其它的三面,更是直接進行了人為的挖掘和處理,以加強整體的防御。
等到了天朝定鼎天下之后,人家天威大帝更是重視這座方城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直接又命燕王夏侯正金進行了相應的大規(guī)模修繕。
要知道,此時北方漠北草原的烏狄日益
強大,更是必須要防患于未然。
就這樣,現(xiàn)在的方城正北方向和東北、西北方向都是又寬又深的徒泗河,僅僅只有三座橋可以正常通行。
等過了橋之后,這三個方向便是一個幾乎是三十多度的大斜坡,足足有七八百米一直正式走到人家方城外圍土圍子的第一道北門。
當然,為了減輕北門的日常通行壓力,在相對應的東北角和西北角還又各自開了一道角門。
從這三座門進去之后,再繼續(xù)行進七八百米,這才真正到了正式的方城內城的北門,當然這一段都是正常的平地了。
這方城內城的城墻高達九米有余,最下面的厚度足足有兩三米,全是巨石壘砌而成,異常堅固。
內城一共有四座城門,并沒有什么其它的角門,平日里全部都有重兵把守,防衛(wèi)森嚴。
另外,外圍土圍子的幾座城門也非常值得一提,畢竟這外圍的土圍子也算是人家方城的第一道防御陣地。
除了剛才提到過的北面三座城門之后,在其它的正東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