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沒辦法啊,要不是上頭有個袁術頂在前面,繼承不了袁氏偌大的基業,袁紹才不會在何進的麾下聽令行事呢。
好歹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出身,袁紹就因為是庶子,袁氏家大業大的,可這一切全都與袁紹無關了。
袁紹努力再多,都是袁術的,還不如跳出袁氏,來追隨何進,掙多少功勞和地位,都是自己的,純賺的。
何進志大才疏,智謀全無,空有一身蠻力,脾氣還蠻橫,常常無理取鬧,行事皆以面子為大,一開始袁紹追隨何進,內心難受極了。
好在久了,袁紹摸清了何進的心思,只講好聽的話,討好何進,倒從何進那兒得了不少好處。
“本初,事態緊急,陛下已崩,新帝未立,倘若我等進宮晚了,新帝已繼位,恐仍有諸多麻煩,何不揮軍強攻宮門,操愿當先鋒,為本初破門,殺了進去?!?
袁紹身后的曹操策馬來到袁紹面前,拱手抱拳請戰,用手指著皇宮內院,一臉諂媚奉承,不懷好意地說道。
曹操所說的,袁紹當然知道,劉宏死了,要是劉辯繼位,那一切還好說,有何皇后和何進兩人合力穩住局勢,皇宮亂不了,何皇后穩住皇宮,何進開始整頓京城洛陽,新帝繼承大統,登基大位,想要平穩過渡,并不是什么難事。
可萬一董太后發威,強行將劉宏幼子劉協推向帝位,甚至是毒殺了何皇后和劉辯的話,那事情就玩大了,沒得挽回了啊。
曹操在這里還玩了一個心眼,想要敗壞袁紹的名聲,想想只要袁紹下令攻打皇宮,那就算最終劉辯繼位,無論是何皇后還是何進都不會容得下袁紹,哪怕袁紹再怎么忠心,亦不會得到重用了。
原因無他,袁紹姓袁而已。
何進和何皇后雖然沒什么志向和眼光,但玩起宮斗和朝爭起來,可都是好手,自然看得通透。
袁紹有了攻打皇宮的經驗,要是哪一天袁氏重新向袁紹伸出橄欖枝,讓袁紹帶頭再搞一次攻打皇宮的戲碼,那何進和何皇后多年的辛苦經營,可就斷送給了袁氏。
再說了,攻打皇宮,說好聽點就是勤王護帝,說難聽點,和叛逆無異。
以刀兵犯宮城,不管站在哪個角度和立場,都是大忌。
“孟德,不可急躁。孟德,你且先去把大將軍的將旗豎起來,我等攻打宮門,是為了迎新帝即位,可不是反賊亂黨。待本將出言招降一番,倘若宮里的禁軍非要死守,到時再由孟德帶兵攻進去?!?
袁紹對于曹操直呼其名,心生不喜,認為曹操沒有規矩,應該喊袁紹為將軍,以示尊卑,領兵之后,怎么能講交情呢。
袁紹可不傻,真要強攻皇宮,也得掛上國舅何進的大將軍軍旗,否則到時宮門能不能拿下另說,真拿下了,這到時怎么洗地?
來個謠言四起,堂堂四世三公袁氏的嫡子袁紹居然帶頭造反了,想要謀害新帝,那袁紹可就冤了。
曹操知道自己失言了,急于拿袁紹和何進當槍了,被袁紹給看透了,好在袁紹并沒有戳穿,反倒從善如流,吩咐曹操將何進的大旗掛上,出了事有大將軍何進扛著,不怕背鍋。
“末將得令!這就去高掛大將軍軍旗,并做好攻城的準備?!?
曹操覺得袁紹說的有道理,這皇宮也就五千禁軍能打點,真要沖殺了起來,到時禁軍被殺散,這些罪名可得推給何進。
洛陽四部兵馬,可都是何進用調令喚來的。
殺了禁軍,罪責當然歸于何進了。
要知道能在宮里當禁軍的將士,大多都是京城洛陽的世家豪強后代,或者有錢有勢的人,豈能隨意殺死?殺了禁軍的善后,可麻煩多了。
袁紹打發了曹操之后,為了做做樣子,朝著皇宮里面的張讓等人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