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將軍,大軍攻城,我軍孤軍守城,雖有城墻之險,但兵馬并不占優(yōu),且敵軍賊將過多,甚至雙拳難敵四手,因此本將認為應(yīng)該暫避鋒芒,如今事態(tài)緊急,有兩個方案可選,末將地微言輕,還望將軍能夠定奪,其一就是留下一半的西涼鐵騎繼續(xù)守城,鎮(zhèn)守城墻,我等率領(lǐng)另一半的西涼鐵騎往內(nèi)突圍,選擇曹操這一邊沖殺出去,回到皇宮那邊與太師、軍師等人匯合,另待時機?!?
“第二條方案嘛,就是不必分兵,將軍可率洛陽城墻上的全部西涼鐵騎,選擇孫堅這一路方向,直接打開城門殺了出去,以孫堅這點兵馬,想必攔不下將軍的數(shù)萬西涼鐵騎,如此出了洛陽城,也好在城外接應(yīng)太師,以免被困死在洛陽城內(nèi)。”
徐榮言下之意很明顯,要突圍也得選曹操和孫堅這種兵馬少的,才有一線生機,要是挑選呂布這種帶著四五萬并州大軍的方向,那還不如繼續(xù)鎮(zhèn)守城墻呢,這樣還不會死得太快。
而牛輔現(xiàn)在的選擇也很重要,退回皇宮那邊,董卓肯定不會怪罪牛輔,臨陣殺大將,這種大墜士氣的事情,董卓才不會在這緊要關(guān)頭對牛輔下手,反而會給牛輔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最多就是剝奪了牛輔的兵權(quán),讓牛輔當個先鋒,這樣的處罰頂天了,僅此而已。
選擇突圍出洛陽城外,那牛輔的自家性命是保住了,可董卓那邊就不好交代了,尤其牛輔還是董卓的女婿,居然丟下董卓不管,私自帶兵突圍,讓董卓的兵力大幅削弱。若是這一次諸候討董,董卓大難不死的話,董卓肯定不會放過牛輔,定會先殺之而后快。
有好有壞!好的是孫堅比曹操好打,孫堅現(xiàn)在的兵馬只剩下不到六七百兵馬,以牛輔數(shù)萬西涼鐵騎,完全可以一波沖散孫堅的兵馬,然后逃之夭夭,就是名聲不太好。
牛輔會落得一個背主的罪名,和呂布一樣,給人留下一個壞的評價和印象。
牛輔聽到徐榮說的方案,這才總算點了點頭,松了一口氣,有活路可選,那就好了。牛輔就怕到了窮途末路,如此就太慘了,牛輔好歹也是西涼大將,董卓的準女婿,要是死在這洛陽城墻之上,太窩囊了。
徐榮說的,牛輔聽明白了。牛輔也想帶兵突圍,離開洛陽城,那樣最不濟的話,還能逃回西涼,可惜牛輔不能這樣做,先不說丟棄董卓不管,會引來的罵名和惡果,牛輔最害怕的是牛輔一沖出洛陽城外,諸候大軍要是調(diào)轉(zhuǎn)矛頭,先滅了牛輔軍,那牛輔根本就擋不住諸候大軍的碾壓。
要知道當初在洛陽城外,牛輔已經(jīng)和袁紹、公孫瓚等人交手過了,牛輔打不過公孫瓚和袁紹,是真的沒得打。現(xiàn)在的洛陽城外太危險了,除了袁紹、公孫瓚,還有程遠志和孫堅的大軍,兵馬疊加之下,戰(zhàn)將如云如雨,牛輔一個人,帶著徐榮這副將,真要找開城門,和送菜沒區(qū)別啊。
這一計看似完美,突圍成功,從此就能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游了,說不定董卓被困在皇宮,大戰(zhàn)至死,那牛輔還能脫離董卓的掌控,自立為王,成為新一代的西涼之王。
可牛輔知道洛陽城外的諸候大軍絕對不會放任牛輔率兵離去的,換成牛輔是一方諸候,也會將派兵滅掉牛輔軍,免得和董卓廝殺起來,牛輔軍半路殺出來,充當董卓的援軍。
選擇逃離洛陽城,牛輔依然要面對諸候大軍,那還不如繼續(xù)守著城墻,那樣還能撐得久一些。
突圍出洛陽,不可能了,牛輔只能選擇徐榮說的,犧牲掉一半的兵力,作為晃子,替牛輔和徐榮撐撐場面,然后牛輔和徐榮帶著兵馬殺向曹操,只要將曹操的三四千兵馬沖殺出一條血路,牛輔和徐榮就能如愿地逃回董卓身邊,雖失了洛陽城墻,城門已破,但牛輔還能戴罪立功,將功補過。
牛輔自恃董卓的兵馬至少還有十萬西涼鐵騎,加上牛輔這些殘兵,坐擁十多萬西涼鐵騎的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