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奏疏當中寫明,完全就是在借刀殺人,局勢不明不能輕易表態,本王只是對司馬颙一個人發難。”司馬季斷然搖頭道,他絕對不能這么做,不然就可能會同時和三個藩王對立。
最主要是司馬季對司馬冏實在是沒信心,歷史上政變如此之多,但司馬冏的失敗絕對算是一個經典案例,就沒有占據這么大優勢還能被反殺的。
以各次政變的實力對比來說,司馬乂面對的司馬冏在實力上,可比李世民面對的太子還要強大的太多,在司馬乂面前,玄武門事變都可以說是難度很低的政變。
這樣司馬冏都能被反殺,可見這位齊王肯定不屬于有軍事才能的藩王。要么就是司馬乂的軍事才能太強,太得人心,總之司馬季不敢對司馬冏抱有太大的信心。
隨著司馬颙的傳檄到達幽州,司馬季在逐字逐句的對比之后,很快就寫完了針對這份傳檄漏洞的奏疏,里面還寫明了河間王傳檄當中,有故意離間齊王和長沙王的嫌疑,有借刀殺人之嫌。
司馬季的奏疏并不是讓司馬冏和司馬乂看的,因為司馬颙的奏疏已經傳遍天下,現在說不定已經被司馬冏得知了,他現在寫奏疏已經來不及了。司馬冏和司馬乂當中,只有活下來的那個人才能看到這份奏疏。
司馬季就是要活著的人明白司馬颙是在挑撥離間,好在開戰的時候不要出來站立場。因為司馬颙的奏疏,司馬季也在加緊準備,命令幽州大軍集結準備作戰,傳令靠近并州和冀州的城池小心敵軍來犯。
司馬颙的密使早在傳檄天下之前就已經出發趕往關中,勸說司馬穎和司馬颙站在一起,同時也帶來了司馬颙的條件,這個條件一般人拒絕不了。天子已經沒有子嗣,那么弟弟就是最接近血緣關系的人,司馬颙帶來的條件,就是擁戴司馬穎做皇太弟。
“齊王恩將仇報,本王這次要和他算算賬。”司馬穎不能拒絕這個皇太弟的誘惑,決定和司馬颙站在一起,共同對司馬冏發難。
手機端無廣告 é ǎ ǎ
nt: rquo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