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災情的總結,各位傳看一下吧。”
從侍將奏報遞給了許益陽,他是尚書令,自然要先看了。
許益陽看后,交給了別人,然后其他人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開始觀看。
“哎喲,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就算是科舉中的策論也不過如此,這馮學永當真是文采斐然。”
“文采斐然,在我看來,簡直是狗屁不通,這也是當年的探花郎寫出來的文章?”
竟然有人對一個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這還是真奇怪呢。
“咱們換過來看一看!”
“咦?”
蕭定見下面的人看的差不多了,于是開口問道:“許令,這兩篇文章,你怎么看?”
“臣適才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許益陽道,“兩篇都是好文章。”
許益陽剛說完,下面的禮部尚書沈東成便站了出來,道:“馮知府這奏報文筆不通,有辱圣目,亦該申飭。”
“呵呵。”蕭定笑道,“沈尚書言重了。俞尚書你怎么看那篇《東陽李崗救災記》的?”
俞有光剛才被皇帝大段話后,心中就一直在忐忑,如今聽見皇帝問話,不由得一陣驚喜,自己表現的機會有來了。
剛才許令怎么說的來?兩篇都是好文章,既然許令已經說了,那自然就要順著他的話來了。
“這篇文章樸實無華,卻有條理分明,將救災的舉措寫得一清二楚,可以作為案例在大梁推廣。不過,李崗違反禁海令的事……”
“俞尚書說的不錯。”蕭定又把俞有光說了一半的話給打斷了。
兩篇文章被傳閱之后,又回到了蕭定的手中,他交給從侍,道:“去交給太子,讓他也看一下。”
許益陽聽了這話,抬眼又看了看那兩份奏報,眉頭微微的皺了下。
眾所周知,這蕭定只有一個兒子,被定為太子之后,更是悉心培養,平時朝堂上有一些好的政見或是舉措,都會讓人送到太子那里,讓他學習。
蕭定對這兩份奏報中的內容什么也沒有評價,然而派送給太子,這一舉動,又恰恰說明了他的態度。
大梁的皇帝很是贊同奏報中東陽縣令李崗的舉措!
這讓許益陽心中泛起了一絲不妙的念頭,尤其是俞有光,此刻心里更加的忐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