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放開對于吐蕃的糧食管制,這對吐蕃人來說,有重大的意義,更何況,是一只羊換三石糧食,一頭牦牛,換二十四石糧食這樣劃算的價格,如果一戶吐蕃人,只需要用一頭牦牛,就能換來年所需的糧食,那么,今后他們的生存,將再無憂慮,人口規模,乃至各個方面,都會得到巨大的發展。
所以,這幾乎是吐蕃無可拒絕的條件。
而鹽這個東西,雖然在大唐賣的比較高價,但是,大唐基本不找吐蕃進口鹽,一是因為運輸的問題,二則是因為大唐要抑制吐蕃發展,不會讓他們借助鹽來謀走大唐的利益,借助鹽來為自己的部族謀取一些私利,當然是吞彌達格樂見的。
所以,即便是吞彌達格之前想擺一些套路來跟姚異扯皮,但是他的這次出使,也順利的不像話,因為,雙方都能夠得到好處,并且,完成既定目標。
然而,長安的太極宮內,議事的節奏,卻與他們的順利相反,非常的不順利。
為了能讓大家睡的更好一些,今天的早朝直接延遲了兩個時辰才開始,當然,即便是延遲了兩個時辰,差不多快到正午的時間才開始,也有好多大佬是盯著黑眼圈上朝的,他們有一些是因為玩嗨了,更多的,則是因為作業散場了之后,聚在一起,討論了一些事情。
比如張嘉貞,王晙和張說等人,心里有非常多與吐蕃一戰的想法,還有禮部,吏部,戶部,工部等各部的官員,都對慈善署收上來的巨額捐款有一些想法,最多的,則是家族有產業在東西兩市的,他們對于宵禁開放之后,自家的產業應該怎么規劃發展,也有很多規劃和想法。
畢竟,前段時間,他們為了開宵禁一事,沒少上折子,現在,到了可以收獲果實的時候了。
話題從李隆基詢問宵禁開啟后的管理細則開始,一路延伸到了現有戶籍制度的合理性上。
“陛下,士農工商戶籍政策,自古有之,輕易變更,會使百姓不得安居樂業,朝廷管理出現混亂局面,請陛下三思。”
宋璟是個典型的士族代表,而且,還是一個守舊派,當然,大多數士人出身的人,都愿意守舊,因為,舊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這些士族階級。
在李隆基提出將農工商三種戶籍政策取消,只設士,民,賤,三個等級的戶籍政策的時候,他第一個就跳出來反對了,雖然,此時沒有加平章事的他,說話的效力,并沒有以前那么大,但是朝堂上,卻依舊有七八成的人,對他這個建議表示附議,其中甚至有許多姚系的人。
工部尚書劉知柔在他之后繼續道,“陛下,若農人不思務農,那么朝廷將來的稅賦,就很難得到保障。
若匠戶不做工,那么,朝廷就很難召集大量的工匠來做大型的建造工程。
若是商賈能與農工合流,以他們手上握有的財富,也會瞬間凌駕在農戶和匠戶之上,若是讓此等人進入官場,則會帶壞官府風氣,于朝廷的長治久安不利。”
“臣等附議。”
第二波大臣們一齊喊出這一句之后,李隆基的表情明顯有些不好看,作為一個進入政治場二十多年的人,他又怎么會不了解社會上的各種情況呢?
難道,天下的百姓,會因為朝廷一個政策,就不做自己的事情了?
不可能的,這些政策,僅僅只是給了百姓一個寬松的環境而已,只是百姓們有了更寬松的環境,就會沖擊士大夫群體的利益。
要知道,目前,大多數的商賈,都是托庇在權貴士大夫門下的,利益也就大多數歸到他們的名下,以后可就不一定了,因為大量的農戶,工戶會涌入商人群體,商人,也不需要再繼續托庇于那些士大夫名下了。
所以,朝堂上這些人雖然把話說的冠冕堂皇,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發聲,李隆基心里跟明鏡似的。
“既然士農工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