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銘來了蔣家,一點兒也不見外,什么活都幫著干,一天忙活下來,晚上還真有點兒腰酸背疼的呢。
晚間曹氏等人做了不少好吃的,大家伙在蔣家小聚了一下,算作是給幾個孩子踐行。
第二天一早,四個人將行李裝上蔣峻林的面包車。
這可好,十幾座的車,差點兒讓行李給裝滿了,足以證明,家里給他們帶了多少東西。
“到了車站記得把行李托運啊,這么多行李你們自己扛著太不方便了。
家里太忙,我這實在騰不出時間去送你們,反正你們也都大了,就自己去學校吧,記得把錢都收好,千萬別丟了就行。
到那邊要是生活費不夠,打電話或者寫信回來,家里給你們寄。”
蔣翰鈞等人都在大門口,看著孩子們上車,少不得叮囑幾句。
“嗯,大舅,知道了,您就放心吧,我去過好多次首都了,紹銘也去過,我們都知道怎么走。”
常彥哲回頭看了看身后眾人,也有些不舍。
“甜甜,我到了那邊給你寫信,要是遇到好的學習資料,我會給你寄回來。
好好學習,合理規劃時間,別把自己累著就行。”
常彥哲看了眼特地請了一節課假,就為了在家給他們送行的周甜甜,叮囑了一句。
“嗯,知道了彥哲哥,你們一路順風,出門在外一切小心。
六哥,你最要注意,從首都到長沙還挺遠呢,路上千萬當心。”周甜甜挨個兒跟哥哥姐姐們道別,然后看著眾人都上了車。
蔣峻林發動車子,載著幾個年輕人,奔向火車站,奔向美好的大學生活。
兩天后,常彥哲從首都打來電話,說是他們已經平安到達首都,三個人都到各自的學校報到了。
學校很好,一切都很順利,讓家里人不用擔心,他們在那邊很好。至于韓振遠,也已經坐上火車,繼續往長沙走了。
孩子們頭天走,第二天韓家起參,一樣也是找了不少人幫忙,回來雇了些人幫忙刷洗,蒸熟了晾曬。
等到九月二十一號,就該周家起參了。
周安和為人很好,不管東崗鎮上還是參場,都有不少關系好的朋友。
周安邦家前幾天已經起了人參回去做貨,正好現在也不忙了,周老爺子親自領著兒子孫子一起過來,幫著周安和起參。
再加上許家、宋家、楊家這些跟周安和關系不錯的人家都過來幫忙,起參那天二十幾個壯勞力干活,所以韓彩英等女的都沒用上山,全都留在家里了。
“這是你大嫂做好的熟食,讓我給你們捎過來,她說下午兩三點鐘,她就過來幫忙做飯。”
周老太太和許家媳婦倆人上午的時候也來了周安和這邊,順道還帶來了好多熟食,什么燒雞、豬頭肉、豬肘子之類的都有,能擺好幾桌。
“媽,大嫂這是做什么?這些東西不少錢呢,哪用得著這么多好吃的啊?”韓彩英一看婆婆帶來那些東西就傻眼了。
這些加一起怕是得兩百多塊錢了,就是起人參伺候幫工,也不用弄這么多熟食吧?結婚辦酒席的菜也沒這么硬啊。
“你大嫂說了,這熟食的方子是甜甜給的,當初說好了給甜甜分紅,可甜甜不要,每年也就是給甜甜買兩件衣服,她心里實在過意不去。
這些年你們兩口子沒少照顧家里,你大哥那頭參土、參籽、參栽子,連豆餅都是你們給的。
他們也沒啥好東西能拿得出手,家里起參得伺候幫工,這些熟食別管值多少錢,就是他們兩口子的一點兒心意。”周老太太笑呵呵的解釋。
“你要是聽我的,就安心收下,兄弟之間分的那么清楚干什么?
你們沒少幫你大哥,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