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的異常情況終于被忙碌的七王徒顯謙給發現了,徒顯謙卻也沒什么辦法,只能希望兒子自個想通。
徒顯謙性情堅毅,若是他遭遇這般情況,自覺能放下那虛無縹緲的修道之途,可徒顯謙卻擔心兒子鉆了牛角尖,哪怕是有叔祖玉真道人的叮囑,也會沉迷修道。
若說以前兒子聰慧萬分,再加上有叔祖玉真道人曾言,明宣是修道的資質,明宣還有可能像叔祖玉真道人一般,有朝一日得道飛升。
可是如今卻不成了,徒顯謙雖懷疑玉真道人的話被傳的沸沸揚揚是有意為之,卻不覺得玉真道人說謊。徒顯謙更懷疑是自家父皇故意如此,比起玉真道人,父皇更有這個動機,若是人人都去修道成仙,那父皇這個皇帝又該如何統領天下呢?
也是因此,徒顯謙對玉真道人的說辭深信不疑,所以并不想讓明宣去撞這個壁。
徒顯謙也清楚這種事情,就算他也只能小心開解一番,再多的就不成了,徒顯謙這幾日不由也一直為明宣提著心。
大明宮
建元帝看了一眼心不在焉的七兒子,心中思量了不少,待打發了其他人以后,獨留下徒顯謙,沒有瞧見離開的太子眼里的陰翳。
比起建元帝,徒顯謙卻注意到了太子的情緒,此時,徒顯謙心中也有些為難,其實他現在與太子幾乎與撕破臉無異,只是他不好率先針對太子,無論如何,徒顯謙都知道在父皇眼里,他的分量比起太子還是有差距的,因此他并不想冒險賭父皇會偏向誰。
可太子似乎也學精了,對他只是冷漠以待,但也沒有什么針對,徒顯謙當然不認為太子是改了性情,只懷疑太子是不是暴風雨前的平靜。眼下只能等待對方出手的局面真的很讓徒顯謙無奈。
建元帝沒注意到兩個兒子的眉眼官司,他此時正想著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玉真道人飛升以后留下的爛攤子。
其實天可憐見,先前徒顯謙懷疑的是建元帝特意宣傳玉真道人以后,再無人可以白日飛升的事情,還真不只是建元帝做的。
讓建元帝自己說,這種消息說出去對他根本沒太大好處,別的且不說,建元帝可不認為這天下就沒有別的修道者了,這些修道者一朝被人告知,說再無得道的機會了,你猜這些人會不會發瘋?建元帝怎么可能昏了頭得罪這幫人?
甚至建元帝還心里埋怨過叔父玉真道人,為何臨走之際,給他留下這么一個爛攤子?
而且建元帝甚至還惡意滿滿的希望那些目無法紀的修道者若是發現臨到了都沒有機會飛升,會如何的悔恨終生!
建元帝還是十分記仇的,他十幾年前被刺殺的那場風波中,那些所謂的修道者可是出了大力,要不然以皇宮森嚴的程度,根本不會出現這么大的風波。
本朝與歷朝歷代都不同,從開國至今,均是嫡子繼位,每次帝皇交替之時,雖有風波,但一般都能穩健的過渡。
所以連建元帝都沒想到,在皇宮之中遇到那樣的風波,建元帝仍記得當年的情形,那是在為顯謙的母后慶祝千秋節時,民間有出名的雜耍班子,被內務府舉薦入宮獻藝。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有人處心積慮借著這個雜技班子刺殺他。
只是那時正巧皇后在跟前,且皇后有些武功底子,一把上前撲倒了他,替他擋了那雜耍藝人的一刀,也讓皇后身受重傷。
這個雜耍班子查到最后,也只查出了有前朝余孽作祟,那前朝余孽不知是從哪個修道者聽到了有關國運的事情,以為破了大周的國運,然后轉接到他這個前朝后人頭上,便能登基為帝。
只是這個前朝后人沒想到的是,那修道者找上他可不是為了他許諾的所謂登基之后,冊封為國師的諾言。而是為了修仙大道。
這點修道者是瞞著那個前朝余孽的,而建元帝之所以知道,也是因為玉真道人的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