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嗎?
那小吏卻被明宣的眼神唬了一跳,腦門上出了不少冷汗,畢竟是心虛,他這等整理入學申請的小吏也有不少人賄賂,其中家世不差的人都不會放在最后,當然再多的他也不敢多下手腳,這入學申請可是要由太孫親自過目的,若是出了問題,他哪能逃得過去?
小吏見太孫只是看了自己一眼,并沒有多說什么,也放心了不少,但是也不敢再做什么小動作,太孫又不是他們可以糊弄的,且他家侄子的入學申請也在這些人手里,總不能牽連侄子的入學吧!
明宣不知道那小吏的心思,但也不愿遂了別人的心思,吩咐小吏道“這些入學申請都放在這,你把最后那些先給本太孫!”
小吏忙利落的答應了,不敢多說什么,上前按照明宣的吩咐把入學申請換了個位置。等沒事了出去以后,小吏忍不住摸了摸頭上的冷汗,心里嘆道果然是皇孫貴胄,明察秋毫,回去以后可得吩咐侄子好生學習,若是能有幸入選,可得讓他不要弄那些小聰明,免得失了大造化。
明宣并未按照小吏想的那樣從后往前看那些入學申請,而是讓身邊的小太監把所有入學申請放在書架上,隨意抽出一份申請瀏覽。看過以后放到另一邊,明宣并不想因為一些小事,造成判斷失誤,影響別人的一生。
翻看了許久,明宣抬頭,發現天色已經黑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掌了燈。明宣看著身邊看過的一大摞入學申請,以及已經空著的書架,頓時覺得成就感滿滿,只是想到入學申請的內容,明宣忍不住嘆了口氣。
明宣可以肯定,哪怕當初他事先聲明過,必須由本人填寫這份申請,這些申請里沒有捉刀讓別人寫的,恐怕也屈手可指。最讓明宣無語的是,有些人索性直接讓捉刀人寫完,根本沒有本人謄抄,直接這么交上來了。至于說明宣怎么認出來的,明宣覺得,他們這個年紀的人,能寫好一手科舉專用字體館閣體根本是不可能的,這幾份申請的書寫者,館閣體寫的怕是連那些專業科舉考生都要甘拜下風。
那幾份有問題的申請明宣直接記下了這些人的名字,這種人又蠢又傻,就是參加考試,還得擔心他們考試作弊。所以明宣決定把這些人放在一起,讓人專心盯著。
還有一些內容寫的繁花錦簇的申請,雖然筆力略有稚嫩,但內容卻是十分老練,一看就是謄抄了捉刀人的話,也不知道改一改文風。這種放到第二批需要注意的人里。
剩下的申請里一些語句不通,字跡模糊的,估計就是想著碰碰運氣,這些估計是湊數的。
最后剩下的這些,大約有不到一千份,才是明宣需要著重注意的,這些人里不管有沒有人捉刀,但也能看出考生本身的素質比其他人高出一籌。
明宣分好以后,便示意身邊的小太監封存這些申請,明宣不敢賭那些試圖一步登天,不顧律法的人的良心,若是真有人不管不顧,那他可真要哭了。
所以最后明宣還是決定把這些申請帶走,反正總不會有比宮中還要不安全的地方。
事實證明,明宣的舉動很明智,在第二日早上,明宣便聽說了禮部衙門抓住了幾個試圖盜取東西的蟊賊,要知道禮部只是一個清水衙門,這樣的地方,又是在這個關頭,就很清楚了。
明宣聽了此事,讓人稟告了祖父,便不管了,只是后來明宣也聽說祖父讓錦衣衛審問幾個蟊賊,雖是殺雞用了牛刀,但據說查出了幕后人是誰,以及他們的目的。
原來他們不知從哪知道了明宣根據入學申請已經篩掉了一部分人,那些個心虛的聽說了,以為已經被篩掉了,便試圖把入學申請掉包。
明宣倒覺得這些人八成是被人算計了,知道他在禮部看入學申請的人不算少,可自己有沒有漏口風要篩選人下去,只要一調查也該有數,就算自己真的這么做,別人還能更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