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提及繼后娘家人的時候,出乎明宣意料的是,自家父王對待母家的親戚似乎也就是那樣,絲毫沒有很多親昵的意思。
連明宣提到的不想讓祖母娘家人破例直接進入學院的事情,也沒有意見。
對此明宣有些好奇,便直接問了出來。
太子直接說道“就是你祖母在世時,與娘家的關系也只是淡淡的,更何況這次來讀書的,其實是你祖母的叔叔家的孩子。
當初你祖母在時,對她的這個叔叔評價并不好,說他是個貪婪小人,見利忘義。
父王也以前也見過他,你祖母的評價不算苛刻。
而且當初長房一脈,從你曾外祖算起,第四代遲遲沒有出生,他便動了心思,讓自己的曾孫過繼給了長房,那個孩子就是來讀書的那個。
如今長房真正的嫡孫也出生了,兩廂尷尬,你舅爺便做主讓二房的這個孩子送來京中讀書。”
聽到這明宣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說白了,還是曾外祖當年說過三代內不得入仕的原因。
不然以自家父王這個態度,可以看出起碼祖母的叔叔在族中并不受歡迎。
可就是這樣,過繼一事還是成了,那只能說明自家祖母所在的長房,對入仕有著十分急迫的態度。甚至不惜要把曾嫡長孫之位讓給二房。
不過明宣疑惑問道“難道祖母家,二房的人也沒有入仕嗎?”
太子冷笑了一聲,道“他們如何舍得,當年不舍官位,你曾外祖便做主,與他這個弟弟分了宗。
后來二房也沒出什么好苗子,連你曾外祖的弟弟都致仕了,二房官職最高的不過區區五品。
而且他們當年落井下石,也不敢攀附父王,所以你也不知道有這動靜。”
明宣恍然,其實曾外祖家中,曾外祖所在的大房既然不能入仕,當初曾外祖的弟弟所在的二房也已經分宗,若是兩房沒有鬧出什么齷齪,那家族分成兩支,守望相助也是好事。
但奈何雙方都各有算計,連大房的人,估計也是心急,不能把過繼來的嫡孫在扔回去,那可就撕破臉了,大房也沒有顏面。
因此只能把這個導火索一樣性質的孩子往京城送,算是安撫二房,省的挨在一起,鬧出更多事情來。
“可父王,這長房的承恩公之位,該由誰繼承啊?”明宣對這些所謂祖母的家人其實并無什么親近的想法,所以有點看八卦的意思。
而太子心中卻有些復雜,原則上,他因為母親的緣故,對大房肯定很偏愛。
但問題是大房這件事辦的太讓人無語了,當初過繼的事情也無人告訴他,塵埃落定以后,大房才送來了信。
這讓太子十分憤怒。因為當時大房之所以同意,是迫切的想要入仕,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畢竟那會兒義忠親王如日中天,自己又只是一個王爺,將來義忠親王若是登基,等著自己的,只能依著嫡子的身份,最多像勇王那樣,而且還不一定有世襲的爵位。
更別提在朝廷上提拔官員了。
所以大房迫切的想要在父皇未去世之前,讓代表他們家族的人入仕,好歹父皇在世,總能記得些情分。
所以也不惜和曾差點坑害了舅舅外祖的二房合作。
這讓太子明白了,為何母后在世時不讓自己親近母家的事情了。
而如今,自己成了太子,又即將被父皇禪位。
想來是又想攀附過來,但偏偏派來了二房過繼來的孩子,這讓太子心中很難對他們產生好感。
若是他們派人過來表達歉意也就算了,太子自認不是無情之人,可大房的舅爺等人分明是裝聾作啞,試圖當做什么事情都沒發生。
呵呵,可想而知太子的態度為何如此冷淡了。
太子對明宣的問題也不意外,直接答道“國法如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