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對于戴柯的到來是十分詫異的,不過關乎太子,他也不敢耽擱。
在召見戴柯聽他說完后,皇帝沒覺得他小題大做。
說實話對皇帝而言,養明宣這個兒子花費的精力頂尋常人家十倍或者百倍不止。
不管一開始皇帝出于什么目的,對明宣投注這么大的精力后,根本不可能說有哪一天撒手不管。
而對于任何能帶壞或者影響兒子的,皇帝是一點都不會猶豫鏟除他們。
可這次戴柯的猜測讓他有些難辦。
總不能因為一點兒懷疑,還一直盯著兒子的后院吧!畢竟兒子年紀也不小了,可不是小時候。
當然皇帝也不是沒想過讓皇后管,這本該也是皇后的責任。
但皇帝想到皇后的固執,還有與明宣之間的芥蒂,就不由頭疼。
在皇帝看來,其實錯不在明宣身上,說實話,皇帝也是偏心的。
而且以皇帝的閱歷,也明白世間非黑即白的道理很少,皇后和太子鬧矛盾只是因一些小事,根本在于他們理念不同,底線也不同。
皇帝其實很滿意明宣從不將人命當做無所謂的態度,明宣是真的把人命關天當做是真的。
而皇后是世家貴女,從小見慣了某些事情,就連皇帝也是如此,畢竟宮中比外邊更不在乎人命。
進了宮廷之中,皇后為了最快的掌控后宮采取了一些激進手段,當然也是為了快刀斬亂麻,畢竟總有人不服氣他們一家撿了大便宜。
明宣也不是荏弱之輩,雖然清楚其中內情,但未必認同皇后狠辣的做法。
兩人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才會因為一件宮中習以為常的小事讓兩人關系破裂。
皇帝很高興明宣有自己的想法,也并不樂見明宣為了所謂孝道聽從自己或者她母后的意見。
在皇帝看來,那叫愚孝。
皇帝心中早有關于明宣未來的規劃。
不管是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一個皇帝。
皇帝已經準備好在這個位子上,大刀闊斧的做些事情。
當然這些年一直在暗中蓄力,說句大不敬的話,他一直看在太上皇尚在的份上,才會緩緩為之。
而如今這個情形,很難說太上皇能撐多久。
當然就算這回太上皇能撐過去,皇帝也等不及了。
他作為一個皇帝,也有自己的抱負,如今他已經年近四十,放在現代算是年富力強,但在古代,到了五十歲都已經稱花甲之年了,皇帝如何等的住?
所以皇帝已經準備好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改革自古至今都不是溫情脈脈的,雖然皇帝不知道另一個有明宣前世存在的平行世界的明太祖的事,但心情是一樣的。
正如同明太祖對太子朱標說的話,他把荊棘上的刺全給剝了,太子才能好好握著。
當然明太祖是殺功臣,有些臭名遠揚的意思,皇帝針對的卻是天下承平已久,朝廷腐爛的地方,不割除這些爛肉,遲早會讓朝廷衰落下去。
皇帝是希望給太子留下一個干凈的江山,沒有太多烏煙瘴氣。
但皇帝也清楚,他若下手,必定是雷霆霹靂,不留后手。
但無論是治人還是治政寬柔并濟才是正道。
皇帝小時候還有些偏執,性情嚴肅,但他的母后卻想辦法改變他這點。
到底也頗有成效,但皇帝也并不愿意給那些蛀蟲好處,只能讓兒子將來安定人心。
兒子的仁慈心思是天生的,有這樣一位繼承人,也能安撫人心。
所以皇帝也并不像皇后糾結的那樣,非要希望子肖父。
想到這皇帝不禁搖了搖頭,皇后到底眼界窄了些,不像他母后當初目光深遠。
當年皇帝是一個倔強性子,也不討太上皇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