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之色。
這一日,并不是郊游的節日。
也不是游春的日子。
如果非要說這是個什么日子,只能說這一段時間都是農忙的日子。
長安城和周邊的百姓在沒有官府組織的情況下,紛紛放下田里的樁稼,鋪子里的活計,帶悲痛的心情走到長安城南方正門明德門外,只是為了迎接一群人,她們是東宮的眷屬。
這些年因為有龍首原上的帶動,整個長安城及其周邊的老百姓的日子都好過不少,樸實豪邁的長安人都認為今天的好日子是李承乾給他們的。
他們聽說李承乾的兒子被盅惑李世民的妖道害死了,太子妃也因此而死。
而他們的皇太子李承乾領著將士們還在遼東與高句麗浴血奮戰,這讓長安城的百姓想起來就想憤怒的想殺人。
可是李承乾不在長安城,他們想造反都不知道該擁護誰。
擔心失去現在的好日子的大唐百姓,一段時間以來感到非常迷茫,今日他們終于盼到李承乾家眷回來了,尤其是這里邊還有一個李承乾嫡子李白。
于是全長安城的老百姓傾城而動,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表明他們折場。
只是百姓們沒有等來太子妃的靈柩,卻等來一個噩耗,李承乾和八千傷殘的唐軍被圍突厥賀魯部的十萬騎兵圍在扶余城,李承乾危在旦夕。
這對盼著李承乾回長安掃清妖氛的長安百姓們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一時間城外數十萬人都安靜了下來。
不知道是誰先忍不住悲聲痛哭起來,緊接著就聽見人群里哭聲四起,不到一刻鐘,明德門外就已經哭聲震天。
很多原來沒有出來的長安百姓也聞訊趕來,在城門口放聲大哭。
對此,現在還留在長安城的官員和將領都是五味雜陳,面對洶涌的民意受多少受些儒家教化的官員,真是不敢直視。
而太極宮里的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二人聽說李承乾已經危在旦夕,且極有可能就此而死,也是心情復雜。
這些日子長安城風起云涌,看似節節勝利,離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李治內心卻是越來越恐懼。
到了此時他才清楚地認識到,他跟李承乾相比除了都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兒子,其他的并沒有任何可比之處。
李世民也不是萬能的,即便強行傳位給他,只要李承乾還在隨時都可能反正。
此時看著臉色沉陰的李世民,李治大氣也不敢出。
“天下人都說承乾是個‘明君’,可他到底不如朕勇武,遇上這樣的局面那是九死無生。“李世民語氣平靜,仿佛在說一件最平常不過的小事。
李治聽見李世民也判定李承乾必死,心也終于松一口氣。
下一刻他就見李世民霍然站起來,用盡全身力氣大聲咆哮道:”朕的兒子,大唐的皇太子,也是賀魯這樣的人能殺的嗎?“
李治如遭雷擊,驚恐地抬頭朝李世民看去,只見李世民此刻雙眼通紅,削瘦的臉上神色獰,直如要擇人而噬的猛獸。
“傳朕旨意,大唐北方各路都督府駐軍即日起進軍草原,不滅賀魯不收兵?!?
“遵旨!“
殿里的內侍戰戰兢兢跪在地領旨。
李世民眼看著內侍出去,似乎是松了一口氣,胸膛一陣巨烈的起伏,最后頹然攤坐在龍椅上。
看著這一切的李治終于放下心來,現在三個嫡皇子只乘下他一個了,再也不用擔心李承乾起兵攻打長安了。
想這里李治不由朝李世民看去,暗暗盤算道:父皇什么時候駕崩啊?我什么時候才能坐上太極殿里那把龍椅?
李世民呆坐半晌卻又流下眼淚來,手里拿著他剛才放下的消息,那是李承乾寫的決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