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朝廷要擬定一個耕地開墾的十年計劃來,各地都要按計劃執行。
糧食還是要大唐境內種植的自給自足才好。”李承乾認真的地眾臣道。
“正是,從海外往大唐運糧食,萬一船上出了事那可怎么辦……”杜正倫出聲附合道。
李承乾看一眼杜正倫很是滿意,杜正倫是一個頗有遠見的大臣,對很多政務都有自己的見解,且勇于實踐。唐朝選官制度的問題,朝野上下肯定有不少人看出來了,敢于提出來的,整個唐朝二百七十年一把手都數得過來,杜正倫就是頭一個。
其他大臣也覺的李承乾說的有道理,紛紛點頭附合。
只有李象想了半天,問道:“不從海外往大唐運糧食了,那我們還往海外分封嗎?”
因為李承乾多次表示要把李象分封到海外,所以他十分關注這件事。
當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在場的所有大臣都提起了精神。
李承乾往海外分封的政策,到現在也沒有實行多少,但僅是這個設想,就已經鬧的很多勛貴大臣跟他離心離德了。
就是眼前潼關城,說到根子上也是因為往海外分封引起的。所以此時群臣都想知道李承乾是否還要堅持海外分封政策。如果他愿意改變想法,哪怕只是暫時的,向高履行、韋仁慶等保證不再推行海外分封政策,以李承乾身份和功績過潼關,入長安,踐帝位還不是普天同慶。
李承乾也非常清楚這些,可是他能放棄自己的政策嗎?
不能。因為這是解決中國古王朝幾百年就出現一次推翻重來的唯一辦法。想想每一次王朝末世、新朝建立時這個民族受的傷害,他就必須咬牙堅持下去。
或者為了一時的利益暫時做出一些違心的承諾?
也不能。
因為他后頭還要做很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他必須要保證他的信譽。試想,一個遇上困難就后退的天子,大臣還敢執行他的政令嗎?
或者有些聰明人覺的不應該這么強制往海外分封,可以慢慢來,讓勛貴大臣們慢慢看到海外的好處,然后勛貴大臣自己去了。
李承乾只能說他們太天真了,中國出海從唐朝中后期開始了,不只出海,還走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古人真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嗎?
不知道海上富庶嗎?
可是很少有人帶著家族或朋友出海在南海周邊占個島,建個國。這是因為中國太好了,有能力出海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在中國安安穩穩地享受榮華富貴不香?
跑去海外九死一生地開拓荒島,幾代人看不見希望,除了傻子,誰去?
別說去海外,整個唐朝三百年都沒有改變山南道、嶺南道的蠻荒狀態。
到了北宋時期海南島還是朝廷重犯的流放地,你還想著讓這些大唐的既得利益者自愿去開墾海外?
這些問題李承乾在心里想了不止一次了,這次長安出變故李承乾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是他的心意從未改變。
不過鑒于當前的形式,他近段沒有主動提及海外分封,可是到了此時他也回避不得。
李承乾見群臣都朝他看過來,知道今日必須明確自己的態度,抓起拐杖緩緩起身,準備再向眾人剖白心跡。
群臣見了也都跟著站起來,李象至此才發現自己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
李承乾柱著拐杖,神色鄭重的環視一圈眾臣,才平靜的道:“分封自然是要分封的,海外的世界比大唐大多了,物產也比大唐豐富。
就算糧食我們要自給自足那也要常從海外調運來一些,以應不時之需。
更何況我們還要從海外往大唐運黃金,白銀、木材,礦石等等,怎么能不往外分封呢?
而且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