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還是成功地逃出了袁紹為他設下的圈套。
但是當他到了安全的地點,開始清點成功脫逃的人數的時候,他才發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黑山軍和青州黃巾的陣型因為被袁軍的埋伏給沖開,所以現在張燕發現跟著自己一起逃出來的就幾萬人,其余人更多的都是四散到了各處,畢竟剛剛撤離的時候,不同的中層將領各自統率著士卒們從不同的方位撤離戰場。
而他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很好的聯系方式。
所以張燕現在并沒有辦法可以保證能夠找到他們。
而且因為管亥身死,很多青州黃巾的將領其實張燕并不是很熟悉,畢竟黑山軍和青州黃巾共計近五十萬人,張燕作為大統領怎么可能能將所有人都認遍呢?更何況這次大敗之后,更是又一次打亂了編制,張燕就更不好認了。
不過他們散開之后應該都有個小頭領什么的將領帶著,張燕還是認識大多數將領的。
可還是那個問題,和黑山軍合并沒有多久的青州黃巾部,張燕還是有很多不認識的。
而管亥師兄將生的希望留給自己,自己慷慨赴死,那自己自然也有義務要把他留下來的兄弟們照顧好。
當然,這個問題也給之后的戰局埋下了隱患。
而有些劉備陣營的將領,在沒有辦法能夠找到張燕的情況下,干脆就帶著收攏來的人們,往北走去投奔定遠軍去了。
這倒是沒有什么好苛責的,畢竟按照之前的說法,其實黑山軍跟劉備陣營的關系還是友軍,在沒有辦法找到己方最高領導的時候,為了防止被袁軍趕盡殺絕,他們到定遠軍那里尋求庇護也是正常的。
這倒是讓徐晃在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手中多出了不少的青壯年,而且目前來看,這些人想要在自己的管制下生活,那肯定是不可以吃白食的,所以徐晃問了徐庶的意見之后,也就放心地安排他們在治下干活了。
這么多的勞動力不好好利用的話,可是浪費啊。
至于糧草的事情,那倒是不用擔心,他可是背靠三州的人呢,他相信這小問題的話,先生一定能夠很好地解決的。
而且現在張燕的黑山軍都能夠被打散的話,徐晃明白自己需要更加認真地做好防備工作,準備好應對袁軍的襲擊,只要能夠把袁軍壓在青州境內,那自己也就算得上是成功。
但是徐庶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徐晃看到的點。
他突然發現自己似乎對袁紹的軍隊實力的估算有些失誤。
可是之前自己得到的消息和資料已經足夠支撐自己得到一個較為準確的數據了,可是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袁軍表現出來的實力跟他們之前的完全不同?
難道是自己錯漏了一些元素嗎?
徐庶認認真真地思考比對了一下之前定遠軍斥候們按照他的教導收集上來的資料。
最終才是確定了袁軍發生了實力上的質變的時間點,是在袁譚的尸體送歸袁紹大營的時候。
如果沒有別的意料之外的影響的話,那袁譚身死的消息到來,就是袁軍發生實力變化的重要節點了。
可是徐庶沒有怎么想明白這件事。
那就是袁譚在袁軍之中的地位并不算是特別崇高的,袁紹讓他守渤???,一方面也是讓他有機會打出戰績來,提升一下他的聲望,讓他將來接手自己的事業的時候,能夠更被認可一些。
所以袁譚的死是不可能讓袁軍的將士們有多大的情緒波動和共鳴的,從而達到哀兵必勝的效果。
那或許只能夠懷疑兩個方面了。
徐庶結合了一下自己學過的知識,得出了兩種可能性最大的方案。
第一種方案,那就是要么袁紹心狠,直接將袁譚給祭天了,這種或許能夠通過一些禁忌的術法來達到這種短期提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