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手認袁作父。
不僅是袁紹這邊的將領幕僚們毫無防備,就是南匈奴跟著于夫羅一起來的幾個主要將領也一臉懵逼了。
這怎么回事?
可是他們也不能說什么。
因為于夫羅是單于之子,也是現在南匈奴唯一的支柱,更是現任大單于,其實于夫羅已經能夠代表他們南匈奴一支發言了,所以現在于夫羅這么對袁紹低頭認爹的話,那對于南匈奴來說,他們今后就是大漢的兒國了,哪怕他們能夠回到西河去,能夠再度建國起來。
當然,他們是不知道現在于夫羅根本就沒有想著回家,只想著在大漢繼續享受著這個世界的繁華。
這個馬屁精單于的歷史使命,就這么在所有人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達成了。
雖然這個歷史使命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他們成為了劉備的敵人,成了陳琛算計的對象。
那他們也只能被掃進垃圾堆里。
不過這個匈奴和大漢的關系倒是可以保留下來。
哦?
你說匈奴可能直接沒了?
也有道理,那就算了吧。
于夫羅的舉動是出乎了袁紹的意料,但是并不代表袁紹不喜歡這樣,恰恰相反,這個時候或許也是因為有酒精的催發,所以袁紹并沒有拒絕,反而是欣喜萬分地接受了于夫羅的請求。
真就當場認下了這個干兒子。
“從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義子!賜姓袁!”
“袁夫羅聽命,率帳下士卒,明日啟程,為我大漢披荊斬棘,愿你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今晚不醉不歸!”
袁紹同樣舉杯高歌,硬生生將宴會的氣氛提了起來,這有誰敢不給面子嗎?
這件事其實意義不小不大,袁紹方的將領們幕僚們都覺得這不算是什么壞事,而于夫羅的下屬們則是沒有什么發言權,所以場面上根本沒有人會當面提出異議,反倒是真的按袁紹的要求來放開痛飲,不醉不歸了。
于夫羅見袁紹沒有拒絕自己的認父行為,倒也挺開心的,就沒有去糾正袁紹喝完酒之后的認知錯誤。
他于夫羅并不是姓于啊,這其實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給改了。
好在顏良文丑還是靠譜的,他兩形式上地喝了兩杯,但是還是要掌管軍隊事宜,如果袁紹喝醉了就是他們負責部隊了,所以他們這兩個有職業操守的大將還是少喝為妙。
另一個沒怎么喝酒的人是沮授。
沮授也是個盡職盡責的,他知道袁紹喝醉了之后,自己也得負責處理事務,還有跟顏良文丑溝通交流合作,所以他也不會喝醉。
之后倒是沒有再發生多少有趣的事情,喝到了深夜才都入了眠,第二日一早,于夫羅,或者說他的漢人名字叫做袁夫羅,帶著帳下兩萬余騎兵在文丑的注視下渡河,他們跟袁軍揮手告別,哪怕他們并不知道前方在等著他們的是什么,他們還是帶著屬于一種復仇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前進著。
當然,有時候復仇之路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夠有好的結局。
兩萬多南匈奴騎兵就這么渡過了濟水,沒有任何阻擋,而且劉備方也沒有派遣任何人來阻攔他們渡河。
這次的戰略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而顏良將帶著三千精銳鐵騎作為后軍,在四個時辰之后出發,也就是借用于夫羅他們在前面擴散開一般地吸引火力,而他們則是借助他們的遮掩繞道趕往浮陽去襲擊正準備出發的第二批補給糧隊。
按照前方給的消息,由雁門軍統帥,當年力斬鮮卑首領的張遼張文遠,親自押送這次糧草隊,足以可見這次的糧草對于劉備陣營的重要性。
當然,顏良之所以敢帶著三千精銳鐵騎就朝著人家后方的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