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謝了,楊叔,我和我同僚還有事,能不能勞煩楊叔帶我們下山?”吳智博恭敬的說道。
“走吧?!睏钍逍Φ溃ⅠR在前面帶路。
這楊靖是個地道的吳州人士,他年輕的時候是吳智博的鄰居,那個時候吳智博的爹娘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盡管他們再怎么努力在田里干活,也耐不住大秦的苛政賦稅,經常過冬了也只能披件單衣。
幸虧有熱心的楊靖慷慨解囊,時常送些糧米,獸皮資助吳智博一家。
不過,楊靖也不是個富人,也只能算是過得去,膝下又無子嗣,所以格外的照顧年幼的吳智博。
就連上私塾的錢也是楊靖墊的一部分。
吳智博的爹娘還算開朗,并不要求吳智博下地干活在家里務農,只希望他能好好的讀書,因為他們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有考中狀元!才能光宗耀祖!
因此吳智博奮發圖強,精益求精,結識了不少才華橫溢之人,如諸葛賢,阮玉等。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大賢人獨孤傳看中吳智博非凡的政道主見,將其收為了門下弟子。
然而,獨孤傳門下另外十七個弟子個個都是滿腹經綸,個性獨特的人物,這使得吳智博散發的才氣頃刻之間變得黯淡無光!
幾年之后其余十七人皆是名聲大噪!尤其是諸葛賢!竟登榜大秦七十二賢!吳州城人盡皆知!其名氣在吳州一時無兩!
日久歲深,逐年累月,只有吳智博名不見經傳。
現實的打擊與科舉的落榜讓吳智博日漸消沉,萎靡不振。
曾經的意氣風發,鋒芒畢露都被時間磨去了棱角,直至消失于無形。
獨孤傳彌留人世之時,十八個弟子都曾去探望,他一一囑咐了另外十七名弟子,生怕他們將她的勸諫忘于腦后,只有輪到吳智博時,他只能無奈長嘆,搖頭閉目。
這個弟子生不逢時??!可惜了一身千古名相之才啊。
而正是獨孤傳的這個舉動,卻讓吳智博誤以為獨孤師傅對他失望了,連句話都不肯說,最后只好黯然離去。
獨孤傳亡故后,自此十八位弟子分道揚鑣,散落的江南各州,有的成家立業,有的揚名立萬,有的造反起義。
而吳智博則仍是單身一人,之后應隨州九通寨山匪之邀,去了隨州當山匪。
他只是跟父母和楊叔交代,他是去隨州的一戶大戶人家家里當管家的,叫他們不要擔心。
楊靖和吳父吳母信以為真,好好的為他送行。
臨別之時,吳父只是意味深長的交代他,可以不用出人頭地,但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能讓別人戳脊梁骨!還有就是尊重別人,善待別人,不要因為現在世道混亂!就去做一些辱沒祖宗的事!
累了就回來,爹娘一直在家中等著你。
吳智博含淚點頭離去。
但去了九通寨之后,日久天長,吳智博一想到他與其他十七名弟子的落差,便心生懊惱!漸漸的將吳父的教誨拋之于腦后。
終于還是在與山匪的相處中
潛移默化!
這才有了之后的吳智博。
不過,吳智博的才能也在治理山寨規矩錢糧的時候得到了成長和提升。
在與子嬰的探討和治理吳州城時得到升華!
真正意義上的大器晚成!
“智博啊,這些年你有去看過你爹娘嗎?”楊靖在前邊問道,他并沒有回頭,但語氣充滿了苦澀,表情可想而知。
“沒有,怎么了楊叔?”吳智博聽出了楊靖語氣里的弦外之音!回到吳州那么久,他都因為政務繁忙沒能抽出時間去看他的爹娘!現在楊叔又這么說!他有不好的預感!他的爹娘怎么了?他入九通寨不久每月都會叫人捎二十兩銀子回家!這對吳父吳母來說可是一筆巨款啊!他們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