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爹如此言之,劉榮便是更加確定了,彈劾劉遂之事,定是老爹與晁錯商議之下所得之。
然漢時,整個天下不論是從道義,還是禮法上來,天子都是不能將同宗的諸侯王殺掉。
即便是其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騎兵謀反,亦是不可明著將殺之。
最多也只能像參與吳楚叛亂的膠西、淄川等王一般,被,自殺。
讓天下多數之人看到,這并不是天子的本意,而是諸侯王以死謝罪。
最終,不管是這些諸侯王如何該死,其體面的死后,還是能以諸侯之制葬之。
歷史上的劉濞與劉戊便是如何,其雖身犯謀逆大罪,卻還是以諸侯之制下葬。
而劉榮在前世之時,還曾在看到過新聞,有人發掘到了西漢楚王劉戊之墓,其墓葬之奢華程度,還是按照漢家頂級的諸侯王規格下葬的。
固此,在漢家,對待諸侯同宗之人,不論是如何,這面子工程做的還是要比后世朝代,做的要好的。
固此,對于趙王劉遂的處置,最多也只能如此了。
然御史大夫表態了,身為丞相的周亞夫自然是不能在一旁干坐著,不出聲。
“臣雖未聽聞,趙王究竟有何罪責,然御史大夫適才所言,吳楚等吳國叛亂之時,猛攻河間王,而河間王更是曾數次向趙王求救,趙王卻緊閉不出,的確可疑…………”。
趙王劉遂本人的確不是個什么好東西,當年趙幽王劉友慘死長安,只留下了劉遂與劉辟將這兩個兒子,且年歲都是不大。
說來,兩人得以封王,還要多虧了其甚為凄慘的身世了,劉榮的祖父文帝繼位之后,看在劉友如此凄慘的份上。
將趙國一份為二,拿出其中一郡,將劉辟疆封為了河間王,而趙國其余之土,盡皆賜給了劉遂為趙王,令其得以在兩國的宗廟之中,供奉劉友。
如此,劉遂本應對朝廷感恩戴德才對,卻不想,其后來竟是生出了異心,與匈奴之間勾勾搭搭,做些茍且之事。
后來更是不知怎的與劉濞牽上了線,走上了謀逆這條不歸路上。
文帝在位之時,為了能讓漢家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便秉行著一條準則,便是朝廷絕不會出來挑事,找諸侯王的麻煩。
到了晚年的文帝,哪里看不出趙王劉遂的那點小心思,卻也只是曾出言提點之,而且劉遂卻是裝傻充愣,假裝完全聽不懂天子之意。
然在劉榮看來,劉遂真正的取死之道,還并不僅僅是如此。
乃是其后來又做了一件愚不可及之事,徹底的惹怒了天子劉啟。
前些時日,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河間樣劉辟疆暴斃而亡…………
而身為其長兄的趙王劉遂想到的第一件事,卻不是向天子上書,親自到河間國吊唁。
而是上書天子,希望天子能將原本就屬于趙國的河間郡,重新劃歸趙國所有。
劉遂給出的理由,也是讓人無話可說,其奏疏中言道,一者乃是因河間本為高皇帝所立之趙國之土,再而河間王劉辟疆絕嗣,當有人祭祀宗廟。
聞此言,天子劉啟怎會不氣惱,當初叛軍險些就要擊敗河間國,與吳楚會師西進函谷。
那時你劉遂都不擔心你的親弟弟河間王劉辟疆,此時,劉辟疆剛一死,
便打起了人家封國的主意來。
即便是劉辟疆如他若言,的確是絕嗣,但此事任誰看,也會覺得趙王劉遂真不是個東西,儼然就是個養不熟的白眼狼。
就在這個時候,天子劉啟卻是又問道:“太子以為,當如何?”。
對于此時的劉榮而言,其做事的準則便只有一個,那便是高調的和老爹保持一致的步伐。
因而,聽聞老爹所言之后,劉榮當即便是言道:“兒臣以為,丞相御史大夫所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