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巨大的資金赤字,平手汎秀不惜攜著新納的側室,厚臉皮找津田宗及兌現所謂的“五萬貫賀禮”,也要繼續擴軍。
真可謂窮兵黷武。
然而,窮兵黷武原本就是戰國大名們的常態,以往平手家那種姿態反而是異類。無非是仗著背后有織田信長伸腰,精兵路線才走得通。
而今是不得不做出妥協了。
除非能從戰術、器械、組織結構、軍官培訓等各個環境突破時代限制,否則的話,軍隊質量再怎么狠抓也有個限度,終究是彌補不了數量因素的。
平手家原有七個旗本備隊,每個備隊理論上的編制是三百人,從上到下分別是備大將、番頭、隊目、組頭,足輕。
其中備大將、番頭都享有較高的知行數目,普遍是帶領家臣和私兵隨行的,一些比較富裕的隊目也可能養得起個隨從,再往下的組頭級軍官多半由俸祿微博的底層武士擔任,他們與兵卒的最大區別在于能自帶一套高級武具裝備,最下層的足輕則是領著制式裝備拿賣命錢的職業軍人。
很顯然,各個備隊的實力并不完均勻。
比如身為三好降將的香西長信,本身就擁有五千石領地,私兵高達二百,再加上其他番頭、隊目,整個備隊足有近六百人。
而資歷最淺的山內一豐,僅有六百石領地,私兵二三十眾而已,于是他一個備隊只有三百五十余人。
所以平手汎秀的軍隊并不能完稱之為職業化軍隊,還保留著濃重的“封建殘余”,組織結構比起同期歐陸雇傭兵的佼佼者還是有些落后的。(當然歐陸雇傭軍里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混子)
可以說,每個備隊的三百人,就有點像是賦予給備大將的“與力”一樣。
不過平手汎秀并無意在短期內去計較這點殘余,他只希望抓好軍務工作,杜絕大萌軍隊那樣“正規軍不堪入目,將領吃空餉養家丁”的歷史倒退。
最早這支半職業的旗本部隊是由尾張人組成的,到后面正式擴充劃分成四個備隊時,基本是對應和泉四郡招募新丁補充,雖未明言卻成為了潛規則。
山內一豐的第五備里面有過半的淡路人。后面加藤光泰、香西長信的部下(即“智”字兩備)除了淡路人還有不少是從四國出來找工作的。
這個過程體現了平手家的擴張順序。
目前,檢地既然接近完成,平手汎秀便下令在紀伊招募兵源,組建四支新的旗本備隊。
如此一來,規劃中就會有總共十一支備隊了。
理論上已經超出了可以直接管理的額度,應該增設一個更高級別的組織構建了。
“勢”這個稱謂被提了出來。
按平手汎秀多年前的構思,以三備為一勢,設置勢大將(不是侍大將)一名。但是在實際作戰中發現,“三三制”好像并不一定符合冷兵器時代的需求。基層倒還算罷了,軍官們可以隨機應變,到了中層就可能有些麻煩。
思來想去之后,只設立了“勢大將”的頭銜,表明其人的軍階高于其他的備大將,并未安排明確的統轄關系。
具體在每次作戰之前,根據需要,可以臨時配置,讓二到五支備隊歸屬在同一名“勢大將”的指揮之下,編成少則六七百、多則二三千的別動隊。
這對阻止軍頭坐大也是有利的。
然后又引發新的問題——兵將之間既然沒有長期固定的統轄隸屬關系,如何保證戰場上不出現配合生疏,乃至軍令傳達不暢的問題呢?
軍目付派遣制度似乎也需要強化。
同時又要防止監軍權力過大引發的弊端……
總而言之,要讓軍隊具備較高的戰斗力,又要在政治上忠誠可靠,還要能穩定維持長期離境作戰,難度著實是不低。平手汎秀盡管投入了很多資本,也只能在這三者里面把握平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