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丹波一帶。
于是讓大和、河內、山城和近江基本上徹底收為直轄領地,以便于在明年進行更大范圍、更徹底的檢地,士農分離,家臣集住和刀狩。
只有依托興福寺的筒井家,以及伊賀山地的忍者集團暫時被擱置。
平手汎秀向親近重臣們透露了“國代”這個位子的臨時性?,F在的任命遲早都是會撤銷的。一部分人會就地獲封成為大名,在服從命令前提下享受領內權益,與外樣大抵無異;另一部分人會解除工作回到近畿,出任要職,共理天下之事。
總而言之,就是嚴格讓地方大員與輔政高官涇渭分明,前者不可能得到中樞的話語權,后者則沒辦法組建私人班底。
賞賜土地給親族和功臣,乃是常態。
但是讓本已手握了私人政權和武裝的諸侯,又同時有了中樞影響力的話,就會導致亂局。比如室町幕府的“三管四職”之中,每一家基本都是擁有數國領地的“百萬石大名”,一旦掌權損公肥私幾乎是板上釘釘的。
足利家會如此,一是由于歷史上自己不夠硬,二是身邊沒有別的人可用。
現在平手汎秀的想法是,通過逐步的改革手段,把一部分武士由“土地貴族”轉變為“官僚貴族”,斬斷其與基層的關系,讓他們只能依附于中樞政權。
新體制當中,武士依然可能領有數十萬石的俸祿,但是土地只是名義上歸于他所有,實際由奉行代管,每年按實際收入發放錢糧。
這樣的人就只是領工資的文臣。
絕大部分情況下,單個文臣是不具備巔峰性力量的。
日后官僚體制逐漸成熟起來倒是會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弊病,不過那應該是至少幾十上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做人誰能顧得了那么遠呢?即便是漢高祖、唐太宗、圖書管理員這等偉人也是一樣的。
戰國時代末期,“家臣集住”和“士農分離”的勢頭已經很普遍了,再進一步不至于存在太大阻力。
按平手汎秀的思路,應該是親族和子嗣們都封為諸侯,圈地自萌不要搗亂,防止他們對繼承問題產生影響。而異姓家臣最好在身邊任職為官,于中樞奠定一個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的氣氛。
這個想法能不能順利實施,倒是有一定疑問。
畢竟人各有志,有的一門眾可能擁有政治抱負不喜歡當土皇帝,也有的家臣可能年紀大了權力淡然就想圈一塊地世代繼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