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次合戰的結果都有一定偶然性。己方前前后后約有四五千的傷亡,還有一萬左右潰散之后暫時找不回來的,目前是失去了進攻能力。但龍造寺隆信也是多次鏖戰還輸過一次,至少有千的折損,短期內怕是更難恢復元氣。
南線的木下秀長一直隨軍與敵人對峙,互相尋找機會,最終是因為意外而敗退的,根本不曾有過正經交手,匯報的時候主要是在述說觀察到的敵情。據他說薩摩軍士氣十分高昂,隊伍中武士比列特別高,而島津家久又是智勇雙的良將,謹慎來看至少得有四萬人兩倍兵力才有把握一戰。
這么一對比,平手汎秀立即做出了決斷。
柿子就得找軟的捏,既然北九州的龍造寺隆信看起來比較好對付,就先一口氣打趴下再說。
于是,又從西國、近畿、東海等地,撥出外樣兵力二萬左右,作為增援到伊予前線集結,交給長宗我部元親、木下秀長指揮,命令與大友義統協力,盡量給敵人施加壓力,謹慎行事不求速勝即可,千萬謹記“窮寇勿追”的至理名言,注意不要中了對方“釣野伏”的手段。
他們的敵人是島津家久,士兵據說僅有一萬五千到兩萬之間,但質量極高,不好對付。
而島津義久、島津義弘似乎是帶著三萬左右的主力,還在忙著平定肥后國內親大友勢力最后的抵抗。到了這時候為什么還在執著于一城一地的小利,實在令人費解。
平手汎秀則親自率領以親衛、旗本、直屬國眾為主的六萬五千大軍,以豐前為目的地,打算匯合毛利輝元等人的殘余部隊。
北路主力所要進攻的是筑前、肥前、筑后。這三國土地豐沃商貿發達,加起來有過百萬石的實力,目前大致掌握在龍造寺隆信手里,但都是近幾年強行壓服的,內部十分松散,集權程度非常低下。
這從動員力就看得出來。
一百萬石的大名,按道理是可以動員五六萬農兵的,到需要拼命的時候七八萬也不是沒可能。比如關東后北條家約有二百萬石,最后也拉出了十萬出頭的兵力,符合這個比例。
但龍造寺隆信面對討伐軍,才只拿出了二萬八千軍勢。說明筑前、肥前、筑后三國之內,有過半的田產和人口并未真正納入統治。
兵力既然不夠,論個人才能和軍隊質量好像也高不到那里去——至少遠遠比不上島津——可以說真的是軟柿子了。
。